日本战争动员能力 从日本士官学校到靖国神社(六之二
(2009-09-04 18:58:49)
标签:
杂谈 |
liu从日本士官学校到靖国神社(六之二)
言归正传,郭汝瑰的堂兄,搞了3个名额,让他们去上士官学校。士官学校里中国学生和日本学生是分开编队的——我曾在一本书上看到,以前中日学生都混在一起上课,一起考试,前六名可以得到日本天皇的亲自接见和赠军刀(每年这6个人被称为“军刀组”,以后在军界很拉风的),后来有一年的第一名被蔡锷夺去了,第二年,第一名又被蒋百里夺去了,这下子日本士官学校受不了啦,就开是分开编队了。
郭上的是第24期,士官学校经常是一期下到联队里实习,两期学生在校。进校后,先下联队学习6个月,当两个月上等兵、两个月伍长、两个月军曹,中国学生当日本兵,因为官派留学,政府间有协定,特别优待一点,每人发两套新呢子军装、一件新呢子大衣,两套布军装、两双新皮鞋。日本的士兵,则只发一套新军装,再发一套退伍士兵穿过的旧军装、旧皮鞋。旧军装有的打了补丁,皮鞋也是穿坏补好的。因为士兵们比较艰苦,筑城、架桥、爆破、坑道样样都干,衣服破损快,士兵们很爱惜衣服鞋袜,平时在军营里劳动、操练全穿旧衣服,节假日或有时外出才穿新军装。
郭回忆的士官学校生活中,有点我印象深刻,如投土作业,日本教士兵们,不是把土铲起来,投出去就完事了,而是要求用手拿着圆楸柄,身体跃起,一只脚向着圆楸的边沿用力一踩,一脚下去就要把圆楸土装满,装满以后,侧转身,面向后,圆楸柄向上,然后转身面向后,后脚一蹬,再把土抛出去。这样不仅使用了手上的力,脚和腰部的力也用上了。土抛出去以后,要又准又远,中途不散落。开始投土时,每一个基本动作都要经过反复练习,要达到相当熟练的程度,做到干净利落,准确有力为止。还有捆绳子,也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每个结怎样打才能既省时,又牢固都有讲究,训练的时候谁先打好结就喊一声“完了”。伍长检查质量合格,就表扬,然后揭开又重新捆。如此反复练习,也是直到熟练有准确才停止。
从这些训练中,我们可以想见,正是因为平时训练有素,战士才会战斗力强,抗战是我们中国的士兵,很多都是抓的壮丁,哪里有这么多训练,所以,只能人家死一个,我们死七八个。直到现在我们民族还缺乏这种踏踏实实联系的精神,比如在下供职的房地产行业,建筑工人但凡有这么多基本训练,我们也不会出现楼脆脆、楼康康之类的名词了。
更深有可畏的是,郭书中记载的当时日本的兵役制。18-20岁服第一国民役。20-25岁,体检合格服现役。现役5年,只2年在营。第一年学会一个战士所必需的战斗技术和战斗动作,以便参加班、排、连战斗教练,第二年主要是复习、熟练各种战斗技术和法则。两年期满就回家(如果这5年内,国家动员现役兵,就回连报到)。5年期满,再回到连队接受3个星期的教练,就转为预备役(如果国家动员预备役就回连报到)。预备役是8年,8年期满,就再次回到原来的连队接受3个星期的教练,转入后备役。后备役期满,转入第二国民役。
当时日本有23个师团,大概30万,一半是初年兵、一半是二年兵。日本连队平时没有排,全连就一个连长,还有三个中少尉充当教官,如果动员现役兵,一个连可以变成两个连,连内资深的中尉可成为另一连的连长,不足的军官动员预备役军官补充。
郭汝瑰说他在工兵大队时,有“二三十个干部候补生”,同时在营训练,经了解,他们是大、专学校的学生,到了服兵役的年龄,就来营受半年教育,完了后就成为预备役军官,这样既不耽误他们的学业,又解决了战时军官不足的问题。日本每年都编花名册,所有应动员的官兵,个人的所属部队番号、所在地点都事先通知本人,战时只要一广播“某某年度的士兵动员入营”,应动员的人就立即赴指定地点按战时编制组成队伍。郭汝瑰说,日本当时有一亿人口,平时养兵不过三十万,动员时能动员六百万训练有素的士兵!
平时寓兵于民,战时又能迅速征集大量经过训练的士兵,直到现在,新中国60年了,我们还未必能够做到,更何况上世纪30年代?所以我对先辈们,苦战多年,没有被日本亡国,感到十分的钦佩和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