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奥地利音乐之都 |
情妇的花园
去欧洲,不能忘了去奥地利,不然你观赏了欧洲再多的风景名胜,你也不能说真正去过欧洲了,因为你没有真正领略欧洲的神韵。
我以为,欧洲的神韵在奥地利,在那神奇的音乐之都。
欧洲的国家都不大,相比而言,奥地利算是偏小一点的国家,面积不过山东省的一半,人口数量相当于中国东部一个地级市的人口,而且,阿尔卑斯山脉覆盖了该国三分之二的面积。但是,奥地利却并没有因为她的小而不著名,她几百年来始终是一个著名的国家。这不是因为国土面积,不是因为有什么特别的物产,而是因为音乐和发生在那里的美丽的故事。
奥地利历史上产生了众多名扬世界的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舒伯特、约翰·施特劳斯,还有出生在德国但长期在奥地利生活的贝多芬等。这些音乐大师在两个多世纪的时间中,在这块土地上,为人类世界留下了难以估量的音乐文化遗产。
首都维也纳自然是不用说的,世界著名的音乐家都曾在这里写下辉煌的乐章,这里拥有世界上最久负盛名的乐团、歌剧和音乐厅。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世界上一流的大型歌剧院,是“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主要象征,素有“世界歌剧中心”的美誉。
而最不能忘记的,是濒临多瑙河支流萨尔察赫河,奥地利西北部萨尔茨堡州首府萨尔茨堡。她虽然是奥地利的第四大城市,但是却只有15万人口,仅仅相当于中国东部一个普通县城的规模,但是,这里是大作曲家莫扎特的出生地,素有“音乐艺术中心”之称。她的建筑艺术堪与意大利的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相媲美,被誉为“北方罗马”。 城市被苍郁的陡山围绕,河右岸南山坡的霍尔亨萨尔茨堡,历经900年风雨,仍巍峨挺立,是中欧地区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一座中世纪城堡。
萨尔茨堡拥有众多的剧院、音乐厅、电影院和博物馆。每年1月27日左右的一周是萨尔茨堡的莫扎特周,以纪念1756年1月27日出生在萨尔茨堡的伟大音乐家莫扎特。1965年,好莱坞电影《音乐之声》在萨尔茨堡与其附近的山区拍摄,故事是根据一个萨尔茨堡修女的真实经历改编的,主人公的原名为玛丽亚·冯·特拉普,她被派到一个奥地利家庭照料7个失去母亲的孩子,玛丽亚和孩子们组成了一个家庭合唱团在奥地利巡回演出,她与特拉普男爵相爱并结婚,二战爆发后中她们一家经历千辛万苦,凭借着唱歌,逃离了德国纳粹占领下的奥地利。影片获得了同年10项奥斯卡提名,最后获得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和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在内的5项,成为全世界最成功的影片之一。
而这个城市最为有趣的地方,还是她的米拉贝尔花园,这里不仅仅是美丽和浪漫的化身,还是爱情的结晶。当时,主教不允许结婚娶妻,1606年,执政的红衣主教沃尔夫·迪特里希决定为自己的情人莎乐美建造一座宫殿。特别值得一看的是建造的天使阶梯,这座阶梯直接通往大理石大厅,这是中欧最美丽的婚礼大厅。
花园中央是一座大型喷泉,四周是几何图形排列的花坛,就像一个迷你版的美泉宫花园。米拉贝尔花园是萨尔茨堡当地人非常喜欢的结婚场所,新人们常常在公园附近的市政厅领取结婚证明以后,到这里来拍摄结婚照,期望自己的爱情也如那位红衣主教和他的情人那样永远定格在这里。
米拉贝尔花园是按照希腊神话为榜样建造的,情妇是受人尊敬的商人兼议员威廉·阿尔特的女儿,是大主教最钟情的情人。她为大主教生了15个孩子,其中10个活了下来。在现在的花园一侧,还树立着这位15个孩子母亲的塑像。她神态安详,没有丝毫那种苟且荡妇的影子。
我们中国几千年的宫廷生活中这样类似的例子也是有的,但是,像这样名正言顺地成为一个城市美好的记忆则是不可想象的,这大约只有在欧洲,在这样的音乐艺术之都才会有。
在欧洲,在萨尔茨堡,教堂总是与爱情联系在一起的,就像巴黎圣母院,人们印象最深的不是教堂的建筑,而是发生在那里的那个美丽的故事。
这里还有一个同样美丽的爱情故事。被称为欧洲最小的房子在这里。从前这里有个穷小子爱上了一位姑娘。可是,穷小子却一无所有,没有钱财,连结婚的房子都没有。面对前来求婚的穷小子,丈母娘说,没有一间房就别想娶我女儿。穷小子哪里有钱买房呢?他就动脑筋在两幢房子的夹弄上搭了一间小屋,勉强算有了栖身之地,丈母娘无话,因为再小也算房子呀。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而这个只有几个平米的小房子,也成为这个城市最为著名的景点之一。
毫无疑问,浪漫的爱情故事始终是这个城市美丽的符号,况且,她还同时拥有伟大的莫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