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答记者问语文周报 |
鲁先圣答:一个作家语言的功力来自于日积月累的锤炼,来自于作家本身对语言的精益求精,还来自于作家渊博的学养。语言对于作家来说,犹如战士手中的武器,只有熟练掌握了各种武器的运用,才能够克敌制胜。
我是一个常年坚持写日记的人,大约是从初中开始吧,这样的习惯从来没有间断过。大到国家大事,世界风云,小到同学之间的感情小事,自己对于生活的点滴感悟,都是我日记的材料。每天坚持不断的写日记,使我渐渐熟练掌握了语言的运用和技巧,不论写什么题材,都能够驾轻就熟地适用各种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成为一个作家以后,我多年以来一直笔耕不辍,从来没有一天间断过写作,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更成为我的生活方式,所谓语言的功力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当然,练就语言的功力,拥有渊博的学养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丰富的词汇,没有各种语法的熟练掌握,语言的功力就是一句空话。
2.许多中学生往往将阅读和写作脱离,就是无法将阅读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您有什么好的方法?
鲁先圣答:阅读一定要有取向性,不能泛泛而读。古今中外的知识汗牛充栋,我们即使穷尽一生,也读不了多少。因此,我读每一本书,都是有备而来。如果我的写作需要哪一方面的哲学知识,我就找哪一种哲学著作去读。如果我写哪一个时代的历史作品,就读哪一个朝代的历史。这样的阅读,不仅仅非常实用,而且节省时间。更重要的是,这样会把自己的阅读运用到写作当中去。
3.您是如何做到高效阅读的?
鲁先圣答:我读书,一是为写作而读书,读的是对自己立刻就“有用”的书;二是我读书不一定把一本书从头至尾全部读完,往往是挑拣着读,只读对自己有用的部分。这样的阅读,不仅仅实用,而且节约了很多时间,也使我从阅读中得到的知识有的放矢。
4.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写作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鲁先圣答:我在大学里读的是中文系,“文章千古事,仕途一时荣”的文人情节在我的心灵中根深蒂固。我出身农民家庭,对于仕途不感兴趣,成为一个作家是自幼的梦想。大学毕业分配到政府机关之后,我无时无刻不想着有朝一日能去自由地创作。其实,我在机关工作的时候也没有间断创作,那几年中我就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上发表了很多作品了。尽管年龄只有二十多岁,但是,几年的业余创作已经建立起足够的创作自信。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才在自己28岁的年龄,毅然放弃仕途,踏上文学之路。
写作是我选择的终生的事业,成为一个作家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崇高的追求和荣誉,我把写作看的如同生命一样重要,我每一天都快乐地奔走在追求文学梦想的路上。
我越来越发现,现在的年轻人似乎大部分人大学毕业以后,都在为一个饭碗而不遗余力。对此,我很不理解。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如果把一个饭碗,把一套房子当做自己的人生目标的话,实在是人生的悲哀。如果大家想一想,从你出生来到人世间,你什么时候为了饭碗和一张床而忧虑过呢?为什么大学毕业了,反而为此而奋斗呢?
人生必须有远大的理想,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当你有了这些的时候,你才会对暂时的物质条件不以为意。其实,生活的哲学是这样的:当你的理想实现的时候,当你的事业到达了一个高地的时候,所谓那些物质的东西,都会迎刃而解。
5.特别喜欢您的文章《遥远的炊烟》,让人感觉炊烟就在自己的眼前缥缈,请您说说如何才能把描写对象刻画得如此入木三分呢?
鲁先圣答:这篇文章是我的作品中比较经典的散文作品,有多个省市把文章列为中高考的现代文阅读试题。其实,原因很简单,我在乡村长大,在乡村的炊烟里长大,我熟悉乡村的生活。这篇文章的经典之处,在于选材,选取什么样的场景描写炊烟。同时,我又挖掘展开城市的炊烟与乡村的对比,炊烟对于游子的意义,文章就立体厚重起来了,就有了文化的情怀。当然,这篇文章更突出了语言的功力,排比的运用,拟人手法的运用,都对全文起到了重要的烘托作用。
6.请您为中学生推荐几本书吧,还要说明推荐理由哦!
鲁先圣答:《中国文化简史》,北京出版社出版。这是一套难得的好书,把文化、历史、文学、哲学融为一体,是中学生朋友打好文史基础的好书。这本书,是我的枕边书。
《泰戈尔散文诗全集》,浙江文艺出版社。泰戈尔的语言和诗意,没有另外一个作家能够望其项背,这本书,会引导你走进诗的王国,而且学习到他思想的空灵和语言的精美,是我多年来一直在读的书。
《持续地敲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是我的一部散文集,获得了18届全国孙犁散文奖和2009年度的冰心图书奖,其中的多篇作品被《读者》《青年文摘》转摘过,是我散文作品的精选集,建议中学生朋友们阅读,你会有重要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