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了解中国的罗素
鲁先圣
人们习惯于称罗素是英国哲学家。在一般的文献和教科书中,对罗素称谓最多的称呼,他是哲学家、教育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他一生完成了40多部著作,涉及哲学、数学、科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历史、政治、文学等各个方面。他同时因其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和对世界和平运动的不遗余力而著名,并因此在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世界和平奖。
在今天的中国,尤其是在我们的年轻人当中,对于罗素的了解,大约不过如此。如果对罗素仅仅停留在这样的认识上,我们就实在愧对罗素。毫不夸张地说,在所有杰出的外国人当中,没有另外一个人,像罗素那样真正了解中国。他盛赞中国的传统文明,对我们这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充满了同情和期待。他无数次撰文抨击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占领,希望我们这个民族能够自信自强,挣脱历史的束缚,重新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孙中山先生称他为“唯一了解中国人的外国人”。
1920年,48岁的罗素应“中国讲学会”的邀请,来中国讲学一年。这个时候的罗素,已经是享誉世界的大学者了。1872年,罗素生于英国的特里莱克小城。他有极其不幸的童年,2岁时母亲和姐姐因病去世,5岁和6岁时,父亲和祖父又接连去世。他与仅存的亲人祖母相依为命,祖母给了他严格的早期家庭教育。1890年祖母把他送进著名的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攻读数学。3年以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数学学位。从第4年开始,罗素改学哲学。1894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从哲学系毕业。大学毕业后,年轻的罗素在开始大量的学术研究的同时,也积极进行社会政治活动和教育实践活动,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数学原理》《哲学问题》《社会改造原理》等著作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在《数学原理》中提出的“罗素悖论”,这对于二十世界初关于数学基础的论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为罗素本人赢得了崇高的声誉。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学者们向罗素发出了邀请,希望他来中国讲学,给二十世纪初了无生气的中国学术界带来一些生机。
他在中国期间,除了讲学之外,到过很多地方,写了大量的文章。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有《中国的文化问题》《中西文明比较》《中国人的性格》等。这些文章后来都在美国的一家很有影响的报纸上以专栏的形式发表。在二三十年代,中国不仅仅正在饱受列强的欺凌,内战频仍,军阀割据,民不聊生。这些充满了正义的从正面介绍中国文化的文章,毫无疑问,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凡响。
在罗素的眼里,中华民族是一个艺术家的民族,“我找不到任何理由可以相信中国人比我们西方人低劣”。对于中国和西方发展的方式,他认为“我们西方的繁荣昌盛,以及我们西方人竭力为自己谋取的大多数东西,是用压迫和剥削其他孱弱民族的手段获取的。而中国靠发扬自己的长处和自力更生来获取自己乐于得到的一切东西”。“中国人在我们西方给他们国家造成扰乱之前,一直过着宁静淡泊而又充满天伦之乐的生活”。
在这些篇章中间,罗素总是用敬佩的口吻谈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有忍耐性的民族”。“中国在其开化的历史始端,便属于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巨流”。“中国人在艺术中追求高雅,在生活中追求合理”。“中国人在本质上有一种宽容和友好的态度,他们谦恭有礼,并希望别人礼尚往来”。“在我看来,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即使他是一个可怜而贫穷的人,也要比一个英国人快活。之所以中国人快活,因为中国是建立在比我们西方人更加人道、更加文明的观念基础上的”。“中国人汇聚成这样一种强大的力量: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不屈不挠的刚强伟力,以及无与伦比的民族凝聚力。中国的文明源远流长,亘古不变;经过几代人之后,入侵者反变得比中国人更像中国人了”。
作为一个西方人,在那个时代,面对当时西方人对待中国的方式,罗素更是用一个学者的良知写道:“中国人到西方寻求知识,希望知识能够为他们提供获得智慧的途径。而白种人带着三种动机到中国去:去打仗、赚钱、教中国人改信上帝”。
作为一个享誉世界的学者,在他离开中国到了西方以后,他是这样说的:“当我前往中国时,我是去教书的。但我认为我在中国逗留的每一天,我要教给中国人的东西甚少,而需要向他们学习的东西甚多”。
可以说,骄傲的西方人是从罗素这里真正了解中华民族的。在罗素之前,他们一直相信中国是一个羸弱的民族,中国文化充满了腐朽之气,中国人懒惰、贫穷、不思进取。也就是在读了罗素的文章之后,许多西方人,包括一些政治领袖,改变了他们以往对中国人的观点,开始试探着了解中国人。更有许多充满良知的文化人步罗素的后尘来到中国,成为中国人的朋友。
当然,我们敬佩罗素,我们不能够忘记罗素,并不是仅仅因为他向西方公正地介绍了中国,他对于中国充满了敬重和善意,他是我们民族的知音。我们更敬佩他一生对学术文化追求的孜孜不倦,一生为和平呐喊的精神。
罗素在1950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没有写过纯文学作品。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之所以在大奖设立50周年之际把这个重要的奖项颁给他,是为了表彰他所写的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思想作品。这一年罗素已经78岁高龄。也许是受了这个奖项的激励,罗素开始写起小说来。不久,他的小说《伟大人物的梦魇》和《郊外的撒旦》问世了,写得非常成功,轰动了世界文坛。而六十年代末出版的《罗素自传》更成为不可多得的传世名著。而这个时候他已经88岁了。
但是,伟大的罗素并没有仅仅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在1961年为反对美国发展核武器,与夫人一起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1964年,在他92岁的时候,他带头参加抗议活动,抨击美国越战升级。他活了98岁,但是,就在他去世前一个月,他还发表政治声明,谴责以色列空袭埃及和巴勒斯坦难民营。
无论作为一个学者,还是一个艺术家,还是一个充满良知的人,罗素都是一个伟大的丰碑,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并引为自己的楷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