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桥边的老人》教案

(2011-11-08 09:03:58)
标签:

桥边的老人

叙述视角

西班牙内战

全知视角

第一人称

杂谈

分类: 教案

(第一课时)

(一)本单元的要求是: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和题旨呈现的关系;

4、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

(二)《桥边的老人》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和文本特点,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置为: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三、进入文本

(一)作者简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二)文题解读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三)理清思路

这篇小说虽篇幅短小,但构思精巧,选材典型。

小说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通过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文章的构思和取材是巧妙和独特的,它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该主题,而是以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

在小说的情节安排上,作者通过将撤离人群的逐渐稀少、远去,战争越来越近的紧张感与老人从始至终的缓慢平和的语调,与战争毫不相干的谈话内容冲突着,把小说一步步推向高潮,让人不禁为老人的安慰担忧,也更深刻的感受到主题。

(四)具体解读

1、阅读第一段,讨论叙述语言的特点

问题1:本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明确: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桥边的老人、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

问题2:本段语言几乎一笔一景,为什么惟独对老人着重笔,且分置首尾?

明确:注重语言的轻重匀称,结构的错综,与下文的过渡照应。

问题3:由本段看,小说的叙述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语言简约,不事渲染,淡化主观色彩;但包蕴丰富的内容,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

2、阅读主体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小说主旨

问题1与老人的问答有多处矛盾,试举例说明。

明确:如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的敷衍;老人问动物能否挨过炮火,心不在焉。

问题2:为什么会产生答非所问的对话?

明确:两人身份不同。我作为反法西斯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只是对老人境况关心;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

问题3:老人的形象与故事的主题有何关系?

明确: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遍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3、阅读最后一段,讨论结尾的表达作用

问题:小说的结尾除了交待故事的结局,还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1)点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进)

2)渲染氛围,烘托心境(天色阴沉,乌云密布)

3)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复活节、仅有的幸运)

四、布置作业

1、仔细阅读全文,感受文中形象

2、了解叙述的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

 

1、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2、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3、阅读主体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小说主旨

一、品析鉴赏

(一)老人形象

作品开篇通过戴钢丝边眼睛尘土浮桥已经忙着逃命的车辆、人群的各种动作以简单的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极富写实效果的画面,又佐以后文对于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边的尘土中坐了下去等动作的描写,剔透地写出生活现实,烘托出了在人们竞相逃命之际,一个朴实憨厚善良的老人形象。通过其好似不断在重复着同样内容的质朴语言,表现出一个既不懂政治又不懂战争,一个简简单单的饲养员,一个最普通的人在战争时的心态,这与包括在内的其他人面对战争的那种一心想着撤离的恐慌,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的老人就好像一名即将坐化的老僧,表现不出一丝对死亡的畏惧,然而并非他不恐惧死亡,而是他根本不知道战争的来临,死亡的即将到来,将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

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通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二)我的形象

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第一段末尾的那句他太累了,走不动了,以及与老人的对话中插入的一句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都是的揣测而已。尽管如此,我们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场面描写和与老人的谈话以及催促老人离开这些细节,还是可以看出,是对老人同情的,对战争厌恶的。(三)叙述视角

1、介绍叙述视角。

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2、介绍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w

3、根据上面的介绍,请你再次阅读《桥边的老人》,指出这篇小说的叙述人称,并结合准备与预习第三题,与同学讨论、分析这种叙述人称的艺术效果。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指导,得出观点:《桥边的老人》中,第一叙述人称的出现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

4、《桥边的老人》叙述视角分析:

小说一开始,是一段场面描写:一个孤独的老人独自坐在战火即将燃至的桥边,似乎这是一个全知的叙述角度。只是随着第二段的进入,的出现,才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然而,虽然用了第一人称,有的参与,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

首先,这种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是一种现在进行时的叙述。作者是在讲述一件正在发生的事情,由来作为故事里的人物,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

其次,采用第一人称,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显得比较客观。

最后,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测,这对读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

(四)人物对话

1、对话设计富有张力,看似简洁,却蕴涵大量的信息

2、对话成为推动叙述的主要力量。

这篇小说的人物几乎原地不动,除了对话没有其他动作;小说的情节也非常简单,它的展开主要借助人物对话。小说里的对话简单高效,蕴涵了所有该有的生动情节,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心理。

二、主旨探讨

明确: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小说是通过关注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来彰显主题的。

三、作业

1、找出一篇采用全知视角写作的短篇小说,并与《桥边的老人》相比较,领悟不同的叙述方式产生的不同的审美效果。

2、完成课后思考与实践第一题: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