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一道明媚的伤——《那儿的人并不哀悼》读后
标签:
那儿的人并不哀悼读后感青春文学 |
分类: 笔墨之间 |
小说写了男生卡斯坦和转学生“我”一起的一次逃课经历。但他们在陶瓷教室和木工活教室的所作所为实在让人惊心动魄,二者尤其是卡斯坦表现出的破坏、狰狞、疯狂和歇斯底里,让人后怕。他们毁坏物,进而毁坏人;他们毁坏他人,进而毁坏自己;他们毁坏自己的作品,甚而自己的生命——卡斯坦想紧紧抓住深处的海草不放手;“他把我往下按,离锯片越来越近”。
逐渐昏暗的水底、熊熊燃烧可能炸裂的炉火和震天响的尖锐刺耳的电锯声,也让人抓狂。
这样的疯狂和毁坏,呼应卡斯坦的的“怪”,怪异的穿着——“不管什么天气,他脚上雷打不动都是那双系带的绿雨靴。”怪异的表情——“当他跟你说话的时候,眼睛总是盯着别处看……他其实在看着你。”怪异的动作——他逃课在教室中对同学和自己作品一律的仇恨般的毁坏。怪异的经历——他深潜水中七分半钟后被人救起。尤其是他怪异的心理和心态,例如他对尼泊尔人葬礼的描述,他对临死“美妙的感觉”的偏爱等等。
卡斯坦的特点,除了“疯”“毁”“怪”之外,还有一个“孤”,他喜欢的人和喜欢他的人都没有几个,甚而可以说是没有。这与转学一年的“我”,其实是一样的——但他们也算不上朋友——虽然“我”也具有上述特点,但是程度要轻一些。“我们”都是特立独行的、边沿化的——自我边沿或被边沿。
既然发生在学校,既然是学生、未成年人,难免让人想到有关教育和成长的话题。“我们”的“疯”“毁”“怪”“孤”既然集中在一个(类?)学生身上,容易引人探究几者之间的关系。所以其中的“怪”,只是“怪异”——不符合大多数正常;而不是“怪诞”——它们之间或许应有底层逻辑。
在探究和欣赏时,开始觉得题目有些突兀——“那儿的人并不哀悼”,后来在文中找到浅表的呼应,即卡斯坦带着玩笑的态度,带着赞许的语气描述尼泊尔人的独特葬礼:“有人死了,他们会架起篝火烧他的尸体。……家里的人围着篝火,坐成一圈儿,看着火烧起来,但他们并不悲伤,因为那儿的人并不哀悼死去的人。他们甚至不明白什么是哀悼。他们会开个欢乐派对,拍掌,唱歌,敲锣打鼓。” 这个习俗、这个题目似乎与本文主题不无关系。
少男少女们为赋新词时,爱说“青春是一道明媚的伤”——这是伤痕,还是悲伤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