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美的沉思——阅读蒋勋《美的沉思》前中后

(2018-04-07 21:04:09)
标签:

美的沉思

读后

关于美

文化

分类: 笔墨之间

http://s5/mw690/001G6xTMzy7jvIcWXKAe4&690

今天是4月1日,周日。自然醒后,到附近吃个早饭,顺路在超市带点小菜回家,一路朝阳。

家是年前新装修好的,年后陆续添置一点小东西。上周新买一个简约的书柜,趁机把书房做了较为彻底的清理。尤其是前天把一个书法横幅(现在学校一位书法家题赠的)和一个书法短屏(25年前大学时一位年已耄耋的书法教授题赠的)趁意地上了墙。书房简约而专职,让人很有静读的欲望。

回家后打开朋友昨天新送的明前茶,以白瓷杯用新水泡开,其间习惯性地看了一眼水草缸,几十条鱼优游其间,水草逐渐长好。持杯从客厅进书房,落座书桌前,不经意间透过落地窗看向阳台:一列花盆中的绿植生机盎然,清明的阳光仿佛在上面跳舞;阳台一角的假山上,青草已从山脚爬到山顶,移栽的黄角树已把根须盘绕在山腹,两支树梢都有新叶初长。

收回目光,从书签处打开书,移近镇纸,继续阅读蒋勋《美的沉思》。

 

这书我照例先看了一下目录,然后直接从自己最感兴趣、最亲近的山水国画开始,也就是从第12章“山高水长”,一直看到第十八章“市民绘画的迂回之路”。阅读之中,似乎还回忆起一些此前阅读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的相关,也依稀记取自己几天前收拾书房时整理自己以前创作(参展和发表)和收藏的山水国画,但更多的是回忆自己大学时随恩师刘表洪先生学习国画(其中有很多是临摹宋元山水国画)的经历和体会。饶是如此,我阅读这些章节,也不能粗心放意,因为蒋先生的观点和见解,既有美术的专业,也有美学的宽度,更有哲学的高度,让我非专心致志,才能勉强看懂。惟其如此,阅读时自然多了两分敬严,三分好奇,也多了五分满足。于是也有决心和兴趣,尽快把本书的前后其他章节看完。

 

清明节期间,很幸运地能安排自己静坐书房,完成这本书的阅读。

阅罢,五味杂陈,似乎所知既多,所记极少。为了对抗顽强的忘却,所以只能及时记下一二点滴。

蒋勋先生本书普遍采用了比较的方法,这对于要说清抽象、难以把握的“美”来,无疑是必要的,也是奏效的。本书用了很多纵比——以时间为轴的历史比。例如对国画比较集中的论述,从第十一章“大唐世界”至第十八章“市民绘画的迂回之路”;纵比很容易捋清流变和进程,也便于凸显各个时间节点的特质,让人更好地把握脉络。同时也运用了很多横比——以空间为度的地域比;我看第四章“民之初生——人像背后的美学观念”,体会尤深。他以古埃及的雕塑(金字塔)、古希腊的雕塑(巴特农神殿)和古印度的雕塑(印度神像)为参照,来说明古中国的人像雕塑总体要逊色很多,而且解释主要是因为“俑”的观念,进而大致分为如下阶段:

俑:不独立,不高大,不威严;

器物上的人面:代替兽面的图腾,提升了人的价值;但不具有个体辨识度,只是“群人”的代

表;

群体生活中的人:淹没在生活情节中,并不凸显,既不“个人化”,更不“英雄化”,显得现

世而朴素,平凡而广泛。

通过横比,很能说明华夏文明、文化或“美”的一些特征——特征本就是“一物区别于另一物

的标志”。

常言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比较”无疑是突出对象特点的一种优选的方法,特别是对象属于比较宽泛和抽象的范畴。但是这种方法使用的前提,恰是关于古今和中外有关领域的知识和认识。由此,不得不叹服蒋先生关于“美”的积淀和学养了。 

本书读罢,让我最动心的章节是第十四章至第十六章,即“中国艺术中的时间与空间”之(一)(二)(三),让我对国画、庄子、章回小说、戏剧结构、建筑布局等多了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观照角度,从而获得一种新鲜的体验和理解。其中蒋先生说:“《天问》绝不是神话的、浪漫的诗歌而已,它是中国上古对这无限宇宙发出的超科学、超逻辑的思考。这彻底对人类分割、假设出来的时间与空间的怀疑与不满足,构成了中国此后艺术形式上一直对有限时空形式的叛逆,完全不同于西方建立的透视法上的画框形式,发展出了世界美术上独一无二的长卷与立轴的形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