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救赎?
——观看《沉默的证人》有感
http://s13/middle/5bb09556x76196ec0566c&690
餍足懒散而又有些无聊的春节过了,迎来的又是忙碌紧张而有些充实的开学。记得放寒假前,一个好友向我强烈推荐她看过的电视连续剧《沉默的证人》(又叫《死亡日记》),在送给我拷贝的光盘时,还肯定地说:“你肯定很喜欢的,看后说不定还能写点什么!”
寒假期间很快比较连贯地看完了,因为是在电脑上,戴了耳机,感觉其音质悦耳;人物的台词很简练,耐听。人物的表演也比较本色,分寸感好。作为大陆出品的现代刑侦剧,剧情一波三折,节奏张弛有度,结构主次掩映,显隐得宜,这在同类中算上品了。所以忍不住又看了一遍,主要还是因为它着力表现的是犯罪心理和人格动因,这在大陆出品的现代刑侦剧中算稀有的精品了。
看后感受很深也很多,真想写点什么,一段时间来如爪挠心,如鲠在喉。昨晚忍不住又看了印象最深的最后一节(第25节),特别的一场审问,主审只有一个人,即犯罪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年轻刑警周马;被审的也只有一个人,即著名犯罪心理学教授陈俊威。审问的方式很特殊,不是主审问,被审答;而是主审讲,被审听。讲的内容也特别,就是帮着被审回忆童年或早年的经历和遭遇,其间穿插点心理分析和性格解剖,最后水到渠成而又轻描淡写地联系到点兵山系列(横跨十来年)杀人抛尸案。看着一向和蔼低调、儒雅理性的著名学者陈俊威,身着红色囚衣一个人在审讯室压抑地哭泣,哭声嘶哑,五官扭曲。我心中不禁涌起一个疑问:谁来救赎他?
http://s12/middle/5bb09556x76196fb2dcdb&690
http://s10/middle/5bb09556x9cfe5dd18ee9&690
母亲白远是个近乎完美的高知女性,文革中婚外的恋情连同肉体,被突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不久就赤裸着全身上吊自杀,又被无数人肆意观看,其间还有自己的儿子和女儿;那年儿子7岁,女儿1岁。倔强的儿子坚韧地活着,一心想保护好自己的妹妹,以免她再受母亲式的伤害。而妹妹白纯却忘记了哥哥的忠告,在大学时喜欢上了如父亲般的老师,却在毕业前因怀孕大出血而死,而使她怀孕致死的男人却并未出面。一直钟爱的妹妹羞辱的死去让哥哥愤怒难抑,而杀害受过高等教育的堕落的女性,却获得了心理的平衡,换来了发泄的快感。这样的平衡跨度达十来年,这样的快感埋葬了六七位女性。
冷静的分析这个陈俊威,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聪明、坚韧、自信、冷静、追求完美;而生命中两个重要的女性,却让他生长了狭隘的仇视和残忍。在那个荒诞的年代,他的心田丛生了杂草,而粗心的社会还公认他是良种;我不认为他是有意欺骗,因为他坚信自己的一套逻辑语言。很可笑的是,在犯罪心理学专业,陈俊威是教授级别,周马是学生级别。教授试图用自己的专业解决自己的心理需求,却未曾(未能?)解释自己的心理动因;学生努力解释了教授的心理困境,于人于己也算一种解脱。
陈俊威喜欢《泰森传》,尤其钟爱其扉页上的话:“我的痛苦所在,就是要和内心的恶魔做殊死的搏斗!”看来专业出身的陈教授,对自己的病因是有觉察,对自己的心魔很有警觉,但他不是泰森,他输在了人性与法律的擂台上,最终遭受了专业的反噬。
记得曾给学生说,我们的人性中,部分是海水,部分是火焰;部分是黑夜,部分是白天;部分是天使,部分是撒旦。人生就伴随着和自己的心魔做斗争,芸芸众生只因心魔不曾啜饮更多更红的淋漓鲜血,所以力量不够强大,我们常用人性的阳光暴晒,道德的绳索紧缚,所以我们都成了良人。但是陈俊威呢?谁愿救赎他?谁能救赎他?谁来救赎他?西方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大师,批判了现实的无可救药后,常常皈依宗教的怀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