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贝尔纳·卡特林作品欣赏

(2010-06-09 22:52:17)
标签:

文化

分类: 大师的足迹
“只有依靠思索,只有对所见之物不断进行过滤和筛选,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
 
 记得勃纳尔说过,当他看见插在花瓶中的一束玫瑰,与其说他想盲目地模拟自然,不如说他更想画出看见这束花时自身的感受。
 
 就我平时对卡特林的了解,我认为他是个创造者,他于无意间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世界。一个卡特林的世界,它有着宽广开阔的空间,这和他生活的时间、感受的时间交织在一起,和我们所谓的只属于画家的时间交织在一起。与这些时间贯穿在一起的,是他对理念中和谐之境的追求,是他对运用强有力的表现手法来揭示抽象本质的追求。艺术家们懂得如何抓住一具形体、一片风景、或者一束鲜花的本质,这是一条高于现实的深邃真理:透过表象来发现事物的本质,来达到和谐完美的生活境界。卡特林对某些绘画细节的处理也让我感到趣味无穷:他能画出一个手势的优雅、妇女肩膀的柔美灵活、一种姿态的韵律。同样,他能展示鲜花的眼花缭乱之美,能一丝不苟地勾画出房屋和家具的精确线条,能捕捉到山的动感,还能表现麦田的宁静,这些方面他都能做到驾轻就熟。
 
 在他许多作品构图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到一种严谨庄重的风格,然而奇怪的是,这种风格却能激发人们肉体和精神上的热情。卡特林的画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观众说那是因为他去过意大利、日本、美国、墨西哥和法国这些国家。这种全球性的魅力确有其神奇之处。他画中的妇女虽如泥土一般质朴,却含蓄而有节制。他那气势恢宏的风景画,似乎是对造物主的发自内心的赞美。他画的简陋茶室,看上去像宫殿。他把里海之水和威尼斯环礁湖的水融成了一体。他让迷样的日本神龛和勒巴蒂埃的下层雇工在同一个情景里出现。在他笔下,考究的哥特式餐具橱与绿色背景下放着棕色水罐的农家黑木桌有着惊人的相似。卡特林能够让它们和谐地在同一个世界里存在。
 
 人、树木、精灵,与天空和海水交融在一起,谱成一首有力奔放的歌曲。卡特林开拓出一片新天地,这是一个怀着崇敬之情的、才能卓著的凡人,献给他的天父——万物的主宰的一份最神圣的礼物。
 
 卡特林说过,对他来说,唯一重要的事,是带给别人欢乐。这一点他做到了。
法国著名画家贝尔纳·卡特林凭着过人的艺术才华,无论在油画、版画及挂毯艺术方面,均堪称为世界级的艺术家。卡特林在其作品中大量运用红色。在油画上红色是非常难用的颜色,对于一般画家来说很容易弄巧成拙,显得极其庸俗。可是在卡特林的画笔下红色变得十分高雅。单一的红色不但有色相的变化,还有丰富的色阶层次,变化无穷,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在单一的红色中包容着千变万化的色彩。作为85岁高龄的画家,红色代表了他的热情。他的画风属于以马蒂斯为代表的法国野兽派,讲究用色,色泽鲜明,给人以色彩变化丰富的印象。更擅长使用未经调制的原色进行创造。他对色彩独到的运用,浓烈得化不开,冲不淡。即使是眩目的黄色、橙色,深沉似炭灰色、紫色,其浓厚及充满动力之质感都眩人眼目,带来无限惊喜。除了油画,他的版画获得了更高的成就。无论是缤纷的花卉、线条明快的家具、还是宁静的麦田,都给人畅快和谐的感觉。1995年这位杰出的艺术家荣获了法国总统密特朗颁发的荣誉勋位勋章。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倍受推崇。
 
  卡特林 (Bernard Cathelin) 1919年生於巴黎。1945-1948年为法国国家装潢艺术学院学生,并在名画家马蒂斯 (Henri Matisse) 的工作室学习。他的一生举办过不少大型展览。包括1997年在巴伦西亚博物馆举办大型回顾展。除了在法国本土举行个人画展,他亦曾於世界各地有著名的博物馆及美术馆举行了超过50个画展。2002年,他在上海美术馆举办大型回顾展,展出了他接近五十年的作品。1995年,法国总统亲自授予他荣誉勋位勋章,成为他一生的最高荣誉。
 
 卡特林擅于用不同的形为元素组织色彩绚丽的画面,以几何图形布色的技巧俨然成为他的绘画风格,卡特林对颜色具有强烈的触觉,爱用明亮的颜色营造有深度的对比,他的画色彩层次丰富、肌理质感厚实,散发出自然、豪放的气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花瓶、鲜花、教堂、农田、衣著俏丽的女子、沉思默想的路人,都成了他创作灵感的源泉。
 
 正当“先锋”们忙于把“艺术”搞得神神怪怪、苦涩不安时,卡特林的绘画让人顿时感到一种灵魂的欣悦和平静,饱享了色彩的“盛宴”。 

 卡特林表达的是一种实实在在、毫无伪饰的真情,与乡土与自然紧密相联。那是一种人与土地之间的天然亲缘,带着泥土的浓郁气息。许多法国人称卡特林是“根扎于这片土地,在这里找到了他的内在性和真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