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的危机与出路
(2014-04-25 10:38:34)
标签:
售罄商学院售罄地产中介培训邓小华房产 |
分类: 地产门店管理 |
开发商的危机与出路
近段时间,房地产行业不太平。一方面,有楼盘降价的城市呈增多的态势,另一方面,房企破产的消息频传。房价、房市、房企,不过是整个房地产生态链上的蚂蚱,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浙江,堪称风暴中心。自2011年9月开跌,温州房价已连跌了31个月。杭州去年上半年房价涨幅超过一二线城市的平均水平,但当地政府随即大规模供地,而部分盲目看好杭州楼市的大牌房企,以及激进型中型房企,激情抢地,地王频出。不过,苦逼的是,春节过后即有楼盘率二线城市之先而降价促销,杭州地市随即降温,不知去年9月至今年1月高价拿地的大中房企是何感受?宁波奉化最大房企资不抵债,破产无悬念,徒留一帮银行等债主忧愁。另外,海宁、陕西神木等少数地区,也传出项目停工、房企危急的消息。
这一切都在昭示,中国房地产业正在步入新的历史阶段,部分开发商正在出现经营危局,类似奉化开发商资金断链的案例,预计未来两年还将继续增多。在2002-2011年间,虽然曾经历2008年下半年短期低迷,但全国房地产市堪称“黄金十年”,基本上不管何时购地,都能赚钱,只不过赚多赚少的区别。那是一个真正的暴利行业与时代。
然而,2011年下半年开始,全国楼市明显告别“黄金十年”。主要表现有三:一是行业利润率持续下滑,上市房企的整体毛利率,已由前几年近50%,下滑至35%左右;净利率更跌至12%左右。二是少数地区房价大跌、泡沫破灭,楼市持续低迷,比如温州和鄂尔多斯。三是2012-2013年间的这轮市场回暖,只是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比较显著,多数三四线城市表现远不及2009-2010年那轮之盛景。
在这一行业与市场正在发生巨变的背景下,开发商必须调整、完善以前的、现存的企业战略。根据笔者的经验与理解,大型、中型、小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境遇及应采取的战略,存在较大的差别。以下简而述之。
首先,关于大型房企。去年销售金额上千亿元的房企有七家,万科、绿地、万达、保利、中海、恒大、碧桂园,另有华润、世茂、绿城、融创超过500亿元,超过300亿的共有21家。大中小型房企,业界并无严格标准,笔者暂且将全国销售金额排名前20左右的算作大型房企。
大型房企,多已全国布局,一般都已进入几十个城市。船大抗风浪,这是大型房企的优势。但船大也难调头,中国楼巿变化越来越快,呈春夏秋冬交替的短周期变化节奏,而大型房企管理系统复杂,决策流程与传递链较长,比如去年下半年以来,即便是决策层想减速,但几十个城际公司,哪个职业经理人不想快干猛上多拿地?他们年薪与规模和业绩挂勾,别人年金能拿千万,你又岂能甘心只拿二百万?另外,大型房企虽然资金雄厚,可一旦在错误的方向发力,如2010至2011在浙江抢地,很可能出现“集团军吃败仗”。不妨打眼看看,有多少大牌房企的浙江项目,当前仍在挣扎中。
从战略上思考,这些巨头们,不宜继续将扩大规模、争行业老大,作为第一发展目标了。未来十年,巨头们竞争的焦点,应是由求快,转向求稳,不妨向李嘉诚学习:多元化、低负债、高持有(物业)。谁当行业第一,其实没那么重要了。谁能成为百年老店,才是最牛的!如果仅看销售目标及预期,2014年绿地可能超过万科。但万科已经在淡化销售增长指标,转而不断创新商业模式,比如“小股操盘”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就值得关注,近几年万科大量项目属于合作开发,在合作项目中不控股,但项目仍然由万科团队操盘,使用万科品牌和产品体系,共享万科的信用资源和采购资源。2013年相比2012年,万科的结算净利润率下降了1.07个百分点,只有12.01%,修正净资产收益率(ROE)依然达到19.66%,与2012年历史高位持平。这是在追究求更加稳健、更加有质量的增长。
其次,关于中型房企。事实上,中型房企已经严重分化,部分倾向于守成,比如很多的地方国企,也有部分或者创新乏力、或者遭遇瓶颈的民营房企;而另外一部分房企则呈扩张势态,尤其是年销金额几十亿至三百亿之间的民企,有些老板雄心勃勃,急于提高排名,走出发迹省域,向一二线中心城市进军,发誓要把红旗插到京沪制高点。这其中,又以“福建帮”为典型,2013年在全国一二线土地市场上激情澎湃。这类房企,很容易头脑过热、误判市场形势,而在市场降温后遭遇困局,2006、2008、2011这三个楼市降温的年头,曾有一些负面案例出现。未来两三年,应能再次看到苦悲者。
中型房企的战略出路,可分成两种典型情况:一类属于非主流模式,房企已在某些领域积累一定经验,形成一定特色,比如产业地产、商业地产、旅游地产。比如华夏幸福就是靠产业地产、园区开发而快速崛起,2013年销售金额超过300亿元,已跨入20强阵营。这类房企的战略目标不应简单的设定为规模快增,而是要强化产品和经营特色,深挖“护城河”,在部分地区和局部领域,形成相对垄断优势。
另一类是主流经营模式,仍应追求规模增速,货如轮转,销售为王。只有高周转模式,才有助于这类房企跨入大房企俱乐部。反面案例是,前几年个别原本发展势头很好的房企,因为增加过多的持有物业,反倒拖累了增速。然而,要想超常规的提高行业排名,老板们需牢记一条:弯道超车是核心!绝佳案例:之前几年韬光养晦的融创,2011-2012年突然强势扩张,尤其是2012年收购绿城十几个优质项目,痛快淋漓的成功“抄底”,为2013年业绩飙升奠定基础。而回顾过去半年,我的感觉是,少数房企的抢地行为,可能变成:秋天播种、冬天收割。战略和战术,皆存偏差。倘若接下来的“冬天”偏长,则激进者的苦日子也就不远了。
最后,关于小房企。当前,全国20强房企销售总金额所占全国的比重,已由2011年的约15%,提升至2013年18%。当前的大房企,多数已在这个行业打拼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多年,尤其是抓住了行业黄金十年而一跃晋级“第一阵营”。全国房企格局大体已定,小房企成长为大房企的概率小之又小。而当前全国几万家小企业,生存境况越来越艰难。项目利润率较高的一二线,土地市场虎狼成群,小房企根本无力拿地。而三四五六线城市与县镇,整体仍有微薄的利润可赚,但如果不幸身处温州、鄂尔多斯、神木等地区,则不断链、不破产、不跑路,已算不错了。另外,在中小城市,以前很多房企从官员权力寻租中受益,少数项目也算得上是暴利,但当前及未来反贪力度之大,这种灰色生意,越来越难做了,一不小心,还会被拖下水。近期新闻报道某地官员犯案,地产商也同时失踪了几个,内在关系不言自明。
至于小房企的战略取向,对于多数企业来说,其实也没什么好折腾的,最终结局:或主动、或被动,或早、或晚,退出这个行业。这是企业,也是行业的宿命。而对于仍能生存下去的小房企,可重点考虑两种战略。一种战略是,在大中房企较少出没的中小城镇,依托本地资源(不一定全是灰色资源),深耕小市场,防范风险,先求生存,再谋发展。且记,跨地区发展要慎重,跨省发展非良策。另一种战略是,只求在房地产开发产业链的某个小小环节,积累经验、专注专研,成为小而精的企业。比如城中村改造、新农村建设、小型商业项目,比如我所认识的一个小型开发商,正在致力于发展镇级的微型购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