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把握律动教学的四大元素

(2009-04-15 12:46:04)
标签:

教学

杂谈

分类: 教学心得

把握律动教学的四大元素

东沙幼儿园    马锦娟

前一阵我市进行了本市级和苏州市级的两次中班律动同题开课活动,让平时一向酷爱音乐教学活动的我一下子感受到音乐教学中韵律活动的清新感和时代感,也立刻对比出我在音乐教学活动的肤浅和跟不上的发展节奏。

这些开课的老师,都奇思妙想,大胆创新,利用一段音乐或剪辑几段音乐合成,融入故事、情景、语言等多种调味品,成就了一节味道颇佳的音乐美餐。在活动结束后,有教研室以及各位老师来针对中班律动的特点、目标内涵、教师幼儿的主动性、自主性、参与性、互动性、座位安排等进行了点评,使我们对音乐律动又有了更新的认识。也让我在音乐律动的教学上有了更广的提升空间,这里让我的一点小体会与大家共享。

律动艺术性较强,直观形象,生动活泼,以其优美的旋律,高低起伏的音节、快慢有序的节奏,丰富、形象、动人的音乐语言,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有老师用手做出鸵鸟造型进行动作的律动创意;有老师用孩子生活中感同身受的被泡泡糖黏住的动作创想;更有老师用一段幼儿熟知的寓言《东郭先生和狼》来幽默诙谐地表现的音乐故事,不过无论是那种新颖的妙想,都离不开音乐、题材、动作和语言这四大主要元素,我想这就是我们在进行律动活动中最值得去思考和关注的。

1.音乐是律动的灵魂。选择或创编律动音乐首先要符合律动的内容,比如:我们听到的《嬉戏的鸵鸟》的音乐最好是明朗、欢快的,老师就选择了一首《嬉戏曲》,为表现两只鸵鸟快乐的嬉戏做了很好的融合。《东郭先生和狼》中应该有东郭先生开始的悠闲,狼逃命的快速,遇到狼的紧张、狼求救的诙谐等,教师就剪辑了好几段音乐,进行合成,力求达到最完美的境界。当然更重要的是音乐要曲调明朗、简单、形象、富有感染力,让孩子听后能展开想象。在我们中班的教材中,《卡普里岛》、《绿毛虫》、《喂小鸟》等都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点,在进行这些律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了学习到得经验,是活动锦上添花。

2.题材是律动的支柱。《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把握教育时机,提高教育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做个有心人,捕捉生活中瞬间即逝的灵感启示,关注幼儿的需要,把幼儿感兴趣的、不易理解的、难以记住的、以及要求幼儿记住的事情编成律动,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和适当表达,发挥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们可以根据这段音乐去设计了一个“造型”,知道这段音乐到底适合什么样的形象?这个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运用的较多;也可以根据思考的情景去选择某段适合的音乐,这个比较有难度,需要花较多时间,比较适合有创意的、优质的公开课。所以在日常的律动教学中,我们一般都是选用根据音乐选情景或动作,但是看了几次的律动展示后,我忽然发现音乐的材料是可以“转化”的。《嬉戏曲》中表现的是一瘦削半绅士,心无城府,吹着口哨,甩着手杖,东张西望,走路一颠一颠的,时不时的转个圈儿,遇上淑女会摘下头上的帽子一声致个礼。而这次观摩教学中音乐表现的是两只可爱的鸵鸟问好、嬉戏玩耍的情景,可见同一段音乐可以有不同的动作创意。比如在中班的韵律活动《小雨和花》中,这段音乐一般我们都限制“小雨”和“花”的角色表演中,但是我们如果抛开教材上限制的题材,其实还可以有更多的角色在我们的韵律活动中体现,音乐是比较舒缓而且有节奏的,那我们可以想象是A段“小鱼”的游动和B段“水草”的扭舞,也可以是一群快乐的小螃蟹:A段是一群快乐的小螃蟹爬出泥洞在海滩上活动筋骨,B段是小螃蟹在海滩上快乐地爬和跳舞等等,每个具体的动作与每一乐句形象吻合,成功地去诠释音乐活动的生活化、趣味化、情景化。

3.动作创编是律动的主旋律。首先在律动的动作创编中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幼儿的生理、心理以及年龄特点,不能繁琐、复杂,要简单、重复,一遍音乐一个动作反复,便于幼儿记忆。

其次在动作创编中发挥创造性需要有足够的经验铺垫、清醒的任务意识。在观摩活动《小老鼠和泡泡糖》中,幼儿一定要有被泡泡糖黏住的经验感受,才会让幼儿在活动中更好地体现黏住、拉起来、弹回去的动作创编,在韵律活动《喂小鸟》中,幼儿一定要有妈妈出门关照,宝宝答应妈妈,妈妈喂宝宝等经验,所以在组织活动中幼儿才能完美地表达出对这个活动的理解和动作创编。主要在此基础上,律动的动作创造教育内涵才能得到彰显。

再次在动作创编中我们要留给幼儿自由创造的空间,就不能太注重幼儿创造的结果。因为固定的目标会给幼儿创作带来心理压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时常发现,幼儿的情感体验和表现表达往往很难全部预料。教师原先设计的教学目标到正式教学时,幼儿往往会提出不同的想法。如,在执教韵律活动《小雨和花》中,第二段音乐是表现小雨给花儿在浇水,可在表演中我发现有个孩子用鼻子凑近扮演“花朵”的那个幼儿面前,表演结束后我问他:“你刚才在表演中做了一个什么动作?”他回答我说:“我在闻闻这朵花香不香?”对于此独特的创意你是否该给予肯定与接纳?由此可见,教师,让幼儿进行创作时,不一定要按照固定的教学计划,而适当地留给幼儿自由创作的空间,这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幼儿对动作创编的“过程”比创编“结果”更感兴趣。因为,“过程”能给幼儿带来无比的满足,使愉悦的精力得以释放,我们又何必去舍快乐体验去求那不重要的结果呢!

4.语言是律动的添加剂。有语言参与的律动,可以让幼儿宣泄情感,幼儿更感兴趣,也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比如:在观摩活动《东郭先生和狼》中,我们看到教师在创编狼求东郭先生的一段动作,同时配上了“求求你,救救我!”的语言提示,使律动更形象了。在教学《小雨和花》,在下雨的第一段中,幼儿边做动作边说“沙沙沙”;在《绿毛虫》中吃东西时边吃边发出和音乐中相似的“嗻嗻”声,《喂小鸟》中,小鸟在大风中飞翔,妈妈呼喊“不要怕,勇敢地飞”等等,有语言的参与,幼儿表演得更有劲头,积极性更高。活动能力是在大胆的表现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教师最大的作用就是在于用语言激发幼儿去感受、去表现律动的情趣,让他们从中体验到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从教学以来,我在实践中经常反思,通过反思渐渐的提高了自己对音乐教育目标的理解,实践、反思、观摩、在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有收获、有困惑,其实音乐韵律活动不仅把握幼儿对音乐的理解,还要在这个音乐的感受理解中得到有益的教育价值。找到一个音乐教育家说过的这样一句话:“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才是目的。”所以,在进行音乐韵律活动中,我们要让音乐真正为促进幼儿的发展起作用,不断去引导、激发幼儿认识生活、创造生活的情感,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真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