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表演艺术家张莹诞辰100周年
建国初,张莹曾在《光芒万丈》中饰工人、《赵一曼》中饰地下党员、《白毛女》中饰大锁、《革命姻缘》中饰父亲。
1953年,他参加了影片《六号门》的拍摄。这是一部描写解放前夕,华北某地搬运工在党的领导下和封建把头们做斗争的影片。张莹在该片中饰工人中先进分子李俊华。少年时的生活经历使他对这一角色有着比较丰富的切身体验,使他能较深刻地理解角色的思想感情。在塑造李俊华时,他努力将这一人物勇敢诚挚的性格和成长过程有层次地、细致地刻画出来,塑造了一个在党的领导下成长起来的工人形象。拍摄阶段,他与特约前来参加拍摄影片的天津搬运工亲密无间地生活在一起,人们很难把他与那些工人们区别开来。在影片《六号门》中,张莹开始显示出自己朴实、刚毅、内在感情丰富的表演特色,被认为是很有希望的“硬派小生”。
随后,他又在《沙家店粮站》中饰残废军人、《董存瑞》中饰赵连长、《平原游击队》中饰司令员。其中,他在《董存瑞》中创造的我军干部赵连长的形象,受到好评。在创造这一形象时,张莹没有一般地从模仿人物的外在特征入手,而是力求深入开掘和准确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注意刻画角色的独特个性。影片中,有赵连长批评董存瑞浪费子弹这样一场戏,赵连长批评董存瑞,既严厉又慈祥,怎样把握好分寸呢?张莹努力调动自己在生活中的积累,他联想起自己来摄制组前,在火车站批评儿子的情景:儿子不好好学习,他又急又恨;但自己长期在外,又不常见到儿子,心中不免涌上又疼又爱的感情,真是“恨铁不成钢”啊!张莹把这种真切感受运用到赵连长的形象塑造中去,找到了赵连长在这场戏中爱恨交织的感情基调。赵连长越是爱董存瑞,越希望他快快成长起来,也就越为他浪费子弹而生气,因此要严格地要求他,严厉地批评他;而当过分严厉的批评使董存瑞泣不成声时,他又情不自禁地流露出象对待自己儿子那样含蓄、真挚的疼爱。使这场戏演得朴实生动,感情真挚,层次分明。由于张莹的努力,较好地完成了赵连长这一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党的教导在董存瑞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影片映出后,受到赞誉。《董存瑞》荣获“文化部1949年—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张莹获演员一等奖。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遭到迫害,于1969年6月3日病逝,终年四十五岁。1978年,对他的“错划”问题进行了改正。张莹一生热爱党、热爱艺术,为我国电影表演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塑造的真实感人的银幕形象,将长久地存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