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家、作家马烽诞辰100周年

马烽是中国当代文学流派“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编剧的农村题材影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是经典中的精典。所以又被称为五六十年代的青春偶像励志片。这是一部反映新中国农村生活的、很具代表性的影片。它表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烈场面,传递了年轻人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使这部影片饶有情趣、别开生面,具有轻喜剧格调。农村人爱看,城里人也爱看;上岁数的人爱看,年轻人更爱看。而且影片采用民间乐曲和地方风味的旋律来烘托情绪、气氛,其语言和展示的风俗也都充满山西独特的地方色彩。男女主角由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李亚林、金迪领衔主演。……(影片的插曲《人说山西好风光》郭兰英原唱和《幸福不会从天降》温明兰原唱太好听了)
马烽(1922年6月8日-—2004年1月31日),原名马书铭,出生于山西省孝义市,中国内地作家、编剧。
1927年,5岁的马烽丧父。1930年,随母亲寄住汾阳县东大王村舅父家,并在该村入学读书。国小毕业后,考入孝义县立高小。1937年,日寇侵入山西,学校被迫停办,马烽只得辍学。
1938年春,马烽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先当战士,后调到宣传队担任宣传员,随军转战于太行山、吕梁山一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马烽被送往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附设的部队艺术干部训练班学习;半年后,转入部队艺术学校美术队。 1942年9月16日,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个人首部短篇小说《第一次侦察》;冬天,马烽从延安返回晋绥边区,被分配到文艺工作团工作,到各公营工厂搞文教宣传活动,并娉为《晋绥日报》、《晋绥大众报》的通讯员。
1944年,晋绥边区文艺界发起抗战七周年文艺奖金征文活动,马烽根据边区劳动模范张初元劳武结合的事迹,创作了通俗故事《张初元的故事》,该小说获得晋绥边区七七七文艺二等奖;秋天,调入《晋绥大众报》担任编辑、记者,后升任主编,兼任吕梁文化教育出版社编辑。1947年,参加土地改革工作,并创作了短篇小说《一个雷雨的夜里》等。
1949年,担任晋绥出版社总编辑;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被选为文联候补委员,文协理事;同年,兼任北京大众创作研究会创办的月刊《说说唱唱》编委。1951年6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短篇小说《结婚》,中学语文课本选它作为教材。 1953年,出版小说《一架弹花机》。1954年,调任中国作协创作组组员、青年部副部长;同年,担任剧情电影《结婚》的编剧。1956年,担任山西省文联副主席、作协山西分会主席,兼任汾阳县委书记处书记;同年,与西戎联合担任剧情电影《扑不灭的火焰》的编剧。 1958年,出版小说《村仇》;同年,出版短篇小说《韩梅梅》。
1959年,担任剧情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编剧。1960年,创作短篇小说《杨家女将》。1964年,在原平县参加四清运动,担任施家野庄的工作队长。1966年,马烽遭到了迫害,经历了挨批斗、蹲牛棚。 1971年,被下放到平顺县西沟大队插队两年。1973年,调回山西省文化局创作组。1975年,与孙谦共同编写电影剧本《几度风雪几度春》。1976年,担任剧情电影《山花》的编剧。1977年,出版小说《我的第一个上级》。1978年,马烽被选为山西省文联主席;同年,创作长篇传记小说《刘胡兰传》,该小说获得中国纪实文学东方杯奖。
1980年,发表短篇小说《结婚现场会》,该小说获得中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年,与孙谦共同担任剧情电影《泪痕》的编剧。1984年,创作小说《彭成贵老汉》。1985年,与孙谦共同担任剧情电影《咱们的退伍兵》 的编剧;同年,与西戎合作编写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
1987年,创作短篇小说《葫芦沟今昔》,该小说叙写对葫芦沟的采访过程,表明了客观评价改革前后农村历史的实事求是态度,获得中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8年,与孙谦共同担任剧情电影《黄土坡的婆姨们》的编剧;同年,出版电影剧本集《马烽、孙谦电影剧作选》。 1996年,出版小说选集《马烽小说选》。1997年,创作现代小说《袁九斤的故事》。
2004年1月31日,马烽因病在太原逝世,享年82岁。2015年,由其创作的小说《玉龙村纪事》出版。
1950年
1954年
1954年
1956年
1959年《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
1963年《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
1975年
1976年
1980年
1985年
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