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经是中国电影教育的先驱者、中国著名的第一代摄影师、中国早期电化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孙明经教授曾任南京金陵大学影音部主任、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教授,除了为中国电影事业和电影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外,还留下了许多极为宝贵的影像和影史资料。
孙明经是个标志性人物,被蔡元培誉为"带摄影机的徐霞客"他曾摄制我国第一部科教纪录片《西康》。拍过中国第一部彩色有声纪录电影,并第一次用摄影机拍摄了熊猫;他是中国第一次在国际获奖影片《农人之春》的编剧之一。(以前电影史料介绍为电影《渔光曲》)
他父亲孙熹圣,可说是最早和电影结缘的中国知识分子,他第一次接触到电影机是1898年。他是第一个把外文CINEMA叫作“电影”的中国人。1903年,他成为最早在中国大学课堂中放映电影的中国教师,也是南京金陵大学前身汇文书院“校园电影”的推动者和参与者。
孙明经的儿子孙健三,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师,长期致力于对电影、电视等高等教育领域史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工作。编著了《孙明经眼中的老北京》等书籍。......
中国电影教育的开山宗师孙明经,他是北京电影学院的老师,带的最后一届是电影学院摄影系78班,张艺谋、张黎、顾长卫都是他的学生。......

今天是电影教育家孙明经诞辰110周年纪念日

孙明经(1911.10.31--1992.11.16),中国摄影专业摄影技术课程的开创者、奠基者,中国将摄影用于科学考察范畴的先驱者之一。山东掖县(今莱州)人,在南京出生,儿时令他可在同龄玩伴中引为自豪的便是家中有很多照片。父母也经常带回许多有趣的照片给他看,不仅使孙明经通过照片大开眼界,而且激发他对照片和照相产生很大兴趣。1934年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1935年受金大理学院之邀,开始自行摄制我国教育电影。同年金陵大学教育电影部成立后,他酝酿摄制大型系列电影《中华景象》一片,并于1937年奔赴外景地,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相继占领了我国不少地区,切断了内地军民食用海盐的来路。而自贡盐场则成为抗击侵略的重要支柱,为大后方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8年4月,孙明经一行从重庆来到自贡,把当时的井盐生产状况,拍摄了一部22分钟的纪录片和800多幅照片。回到重庆后,孙明经将这些影像公开展示,极大鼓舞了国人士气。
1940年赴美国考察。1941年回国后,任金陵大学理学院副教授、教授、影音部主任。主编《电影与播音》月刊。
建国后,任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中国影协第四届理事。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编著有《孙明经手记》 《抗战前夕万里猎影记》,译有《使用录像磁带》等。
孙明经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1992年11月16日在北京溘然长逝,享年81岁。

纪录片《雅安边茶》

纪录片《康人生活》

纪录片《喇嘛生活》

纪录片《景德镇》

纪录片《南京》

纪录片《民主先锋》

纪录片《防空》

纪录片《防毒》

纪录片《乡村建设》

纪录片《苏州园林》

纪录片《首都风光》

父亲孙熹圣

孙熹圣与孙明经父子

孙明经结婚照(1937)

孙明经夫妇1977

孙明经夫妇(1982)

孙明经父母合影(1901中国第一张自拍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