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二人经过五星级饭店门口
(2014-05-30 16:27:01)·
(1)父子二人经过五星级饭店门口,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
请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写作提示】:
根据第一则材料,学生或许可以确定诸如“牢骚”“羡慕嫉妒恨”之类的观点,但结合两则材料,重点还是应该落在“淡然的生活态度”上面。生活中很多人因感觉不平而心生怨恨,因牢骚太盛而感觉痛苦,而解决这种痛苦的方法,则是要遵从自然规律和生活规律,保持内心的平和沉稳。原材料中“父亲”“轻描淡写”地回答,“禅师”“低眉顺气”地道出都是表明一种正确心态。写作时关键要深层挖掘,对人们为何会不“淡然”以及如何才能“淡然”最好能有独到的分析,而不能只停留在搜集人物事例展示淡然的生活态度上。
【题意分析】
对于本则材料,应该在充分挖掘各组矛盾关系(见命题特点)后,对于“什么才是真正的收获”这一核心问题,进行独立的价值判断。依此分析,最佳立意应为:勿因疲于追寻非必需的炫目物质而迷失自我。由此可引申出“摒弃非必需的物质,追寻精神收获”“时尚的、光鲜的东西不一定是好的”等观点。
而以下立意点也应视为符合题意:
1、知足者常乐。
2、简单也是一种幸福。
3、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4、无用与有用。
5、得与失
6.非必需的尽量不要,要学会为自己减负;
7.富有的是精神;
⒏恬淡的人生,简单的快乐;
⒐学会放下;⒑做好人生的加减法等。
以下立意不佳:1、实践。2、学会发现。3、理性。4、思考。5、要有目标。
注意两点:1、立意最好有一定的思辩空间,不能简单地肯定和否定。比如空洞地定位“学会选择”,显然不如阐述“取所需,弃不需”来得言之有物。2、立意最好要紧贴材料写。不能随便找一个材料的词(如发现,实际上并非关键词)而全文空泛推进,而应由材料中提取某种的辩证关系,进行一定的分析。
【例文】
还生命以“真需”
电影《海上钢琴师》在令人感慨之余更给予人们一个难以释怀的遐思:主人公一九零零甘愿放弃生命与“弗吉尼亚”葬身鱼腹。或许,他真正需要的是一份灵魂的安适,而非生命中种种并不需要的可能。
还生命以“真需”,且让我们放弃人生不需的沉重,重拾真需的轻盈,毅然重新上路。
难忘苏格拉底的一句话:“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的确,生活在现代纷华尘世中的人们是否已忘却了真正需求所给予的生命的轻盈,是否已疲惫被不需之物所施予的沉重?我们习惯于拾起人生旅途中毫无价值的粗砺,习惯于忘却本应该轻松自在的轻盈步伐,殊不知,当我们暗自欣喜,以为沿途所谓的“需求”将给我们带来丰盈充足的人生,而真正的人生,却因不堪沉重而轰然仆地。
放弃不需的沉重在于在物欲洪流裹挟下重拾生命最真实的航标;重拾最真实的轻盈在于在纷乱浮华的世界中辨清所需,“择优而从”;还生命以“真需”,不是要你接纳一切生命的赠予,更不是汇你抛却一切的需求欲念,而是以最睿智的思想,以最敏锐的眼光看待需求。回望历史长河,那些在人生之路“浅吟低唱”的文人墨客,硕儒大家,哪个不是寻得人生真正的需求,而换得了“竹杖芒鞋轻胜马”的快意于轻盈呢?
明代作家袁中郎放弃苏州行政长官一职,因为他真正的需要时与山河唱和,无羁无绊;当代哲学家维特根斯特放弃巨额家族财产,因为他真正需要的是最深沉的哲学思考。法国哲学家蒙田说:“生命最难学懂学透的学问,就是如何享受生命。”人生苦短(人生短暂),上帝决不允许你在不需事物的羁绊下恍然“柯烂斧锈”,而唯有还生命以“真需”,方能真正享受生命,窥见人生破晓的刹那。
曾国藩有言:“人生有可为之事,也有不可为之事。可为之事,是尽力为之,此谓尽性;不可为之事,是尽力从之,此谓知命。”是故,人生只在于可为于不可为之间。放弃不需的沉重,重拾生命的轻盈的“真需”,生命即在尽性而为间永恒。
(学生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