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2全国】初中信息技术基本功竞赛基础知识考试试卷

(2014-07-07 15:39:47)
标签:

【2012全国】初中信息

基本功竞赛

基础知识

考试试卷

分类: 专业成长

2012年全国初中信息技术基本功竞赛基础知识考试试卷

 

I 基础知识考试试题(总分40分,测试时间:60分钟)

 

一、单选题(每题1.5分,6小题,共9分)

1.下面有关4G网络的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是(  D  

A.比3G通信速度更快            B.比3G网络频谱更宽

C.集3GWLAN于一体         D.不受通信系统容量的限制

2.中国电信无线宽带上网有WiFi3G1X三种接入方式,用户随时随地都能享受高速的无线上网服务。其中,WiFi方式采用的通信技术是(  A  

A.无线局域网技术                 B. 红外技术

C. WAP技术                     D. 蓝牙技术

3.下面哪款软件没有使用语音识别技术?(  A   

A.有道词典      B.谷歌Voice Search         CiPhone Siri        D.科大讯飞

4.下面这个教案片断中对哪个概念把握有误?(  D  

 

  【2012全国】初中信息技术基本功竞赛基础知识考试试卷

AWindows     B.软件               C.应用软件          D.操作系统

5.某货运司机违反交通规则,将行人撞倒后驾车逃逸,以下是几个事故现场目击人对肇事车车牌号的描述:

A说:我记得该车的车牌号码上有4位阿拉伯数字,而且第一位不是0

B说:我记得该车的车牌号码是小于1100的数;

C说:我用该车牌号码除以9刚好余8

请问通过编程帮助警方尽快找到肇事车辆,采用哪种算法比较好?(  C  

A.分治法       B.解析法           C.穷举法           D.递归法

6.下图是用GoldWave软件打开某音频文件后的部分信息,从图中可以看出该音频文件(  B   

A.只有一个声道                       B.采样频率为44.1kHz

C.时间长度约为1:52.634               D.属于Wave格式

 

 【2012全国】初中信息技术基本功竞赛基础知识考试试卷

二、简答题(共11分)

1.下图一和图二分别为排序前和排序后的某校学生成绩登记表。(5分,每空1分)

【2012全国】初中信息技术基本功竞赛基础知识考试试卷

                                                                         图一                                                     

【2012全国】初中信息技术基本功竞赛基础知识考试试卷

图二

1)如果想分别查看各个班级的总分由高到低的排名情况,即如图二所示,那么显然需要进行排序处理,请确定排序时需要的主要关键字班级和次要关键字总分

2)实现表中的总分统计,我们一般使用公式或函数来实现。在表一中,如果要统计学号为1220000004的学生的总分,我们可以设计公式为SUMc5:e5)或 C5+D5+E5

3)表格数据图形化可以增强数据的可读性。上表中,为了反映该年级各班语文平均分的排名情况,适合使用柱形图;为了反映年级中各分数段的学生数占全体学生的比例时,适合使用饼图图;为了反映学号为1220000011的学生几次考试成绩的趋势时,适合使用折线图图。

2.下图是两幅典型的位图和矢量图,请简述位图和矢量图在(1)技术原理、(2)图片特点、(3)适用场合等三个方面的差异。(6分)

 

【2012全国】初中信息技术基本功竞赛基础知识考试试卷【2012全国】初中信息技术基本功竞赛基础知识考试试卷

                                                  

                                位图                                   矢量图

【参考答案】

1.位图

原理:位图亦称为点阵图像,是由称作像素)的单个点组成的。这些点可以进行不同的排列和染色以构成图样。一般情况下,位图是工具拍摄后得到的,如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

特点:(1)文件占用磁盘空间较大;(2)位图缩放、旋转、压缩容易失真,与分辨率有关;(3)位图色彩丰富度高;

适用场合:适合表达复杂对象和真实对象;

2.矢量图

原理:矢量图使用直线和曲线来描述图形,这些图形的元素是一些点、线、矩形、多边形、圆和弧线等等,它们都是通过数学公式计算获得的。或者说,矢量图是根据几何特性来绘制图形,矢量图只能靠软件生成。

特点:(1)矢量图文件占用空间较小;(2)矢量图缩放、旋转、变形后不会失真,和分辨率无关;(3)难以表现色彩层次丰富的逼真图像效;

适用场合:矢量图适用于图形设计、文字设计和一些标志设计、版式设计等领域,适合表达简单对象或虚构对象。

三、案例分析(共20分)

阅读下述案例片段,回答如下两个问题:

(1)         试分析该案例在教学流程(学习任务)设计上存在哪些主要问题?(10分)

【参考答案】

1)重点不突出:从教学内容看,学生已经熟悉了flash动画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操作,比如舞台、库、图层、时间轴、元件,也学习了逐帧动画、动画补间、形状补间动画的实现方法,因此,本节课教学从零开始,而不是从半成品开始,导致教学重点(引导线动画)不突出,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显然,本节课一开始就应直切引导线动画。

2)技能训练痕迹较重。本案例看上去“循循善诱”,但实际教学效果不佳,除了重点不明确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陷入了技能训练的窠臼,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都被教师“套牢”,亦步亦趋,缺乏主动思考的空间。

2)请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为本课题重新设计一个教学流程(学习任务)。(10分)

【参考答案】

改进建议:(下面仅是一种设计创意,允许不同的设计,根据设计质量打分,要求重点突出,教学结构合理,侧重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或活动设计上有创新,避免技能训练)

假设情境导入时,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直接呈现一幅用动画补间制作的爱丽丝回家动画,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分析该幅动画存在哪些不足?如果要完善的话,需要做哪些方面的改进工作?换言之,我们真实的需求是什么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这样,就可能发现:爱丽丝的运动轨迹是直线的,没有按照背景上的弯曲小路行进;爱丽丝由远及近,人物大小应该逐渐变大而不是始终不变;爱丽丝的行进方式应该用逐帧动画做成影片剪辑元件实现“走”起来的效果,而不只是“动”起来;爱丽丝的行进可能不是匀速的,而是有快有慢的(缓动的设置),等等。然后一一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当然,还可以根据学生知识基础,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故事创意,比如增加新的角色,如兔子,实现爱丽丝与兔子的追逐场景,等等。另外,关于引导线动画概念的介绍,还可以和PPT中的路径动画类比,实现概念的迁移。

 

案例:《引导线动画》节选

一、情景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掌握了逐帧动画和动画补间的设计,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动画形式。同学们一定听过很多童话故事,有《大海的女儿》、《爱丽丝梦游仙境》,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做导演,帮助爱丽丝走出仙境回家。

 【2012全国】初中信息技术基本功竞赛基础知识考试试卷

二、初露尖角

请小导演们先看一下剧本:“在风和日丽阳光下,爱丽丝正沿着乡间小路飞奔回家。”

请同学们打开桌面上的“爱丽丝回家记.fla”,现在的舞台只是零散放了一些道具,建了几个层,一切都显得那么空旷。

基础任务一:放置背景 

请你们导入背景图片(桌面\背景.jpg,见右图),拖入到背景图层中,调整好位置,并让图片贯穿整个场景。

基础任务二:主角登场 

我们前面提到过:“每一位演员上场,都要给它们一片新天地!”在这儿,我们先要为将登场的爱丽丝新建一个图层,然后把爱丽丝的图片素材拖进来。

三、环节深入

基础任务三:主角试镜 

回想一下刚才的剧本,爱丽丝从远处飞奔过来。在这前,我们放置的背景,人物都是静态的,现在是要让主角动来起来了。

温故知新:

1.回顾“动画补间”和“形状补间”的区别;物体的大小变化应该用“动画补间”。

2.在开始关键帧与结束关键帧上修改物体的属性。

哪爱丽丝由远至近,由小变大,应该用什么补间?(动画补间)

学生操作。

提升任务:初探运动引导层

观察分析爱丽丝的动画补间动画有没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

学生发现问题:爱丽丝的运动路线太呆板!!

学生解决问题:增加关键帧。

教师分析:这的确是个好方法,如果要想让爱丽丝很准确得沿着弯曲的小路行走,恐怕不是插入几个“关键帧”就能解决问题的,而是需要大量的关键帧,这种逐帧操作法比较烦琐,受时间限制。有没有更好更快的方法呢?

老师解决问题:

第一步:我们要为爱丽丝绘制一条弯曲的行走路径;

第二步:要让爱丽丝沿着我们特定的路径行走。

学生操作,学生作品演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