俏也不争春 - 美的化身罗兰姗(原创)(三)

分类: 锈笔生花 |
二三十年代罗兰姗还绘制了不少插图画。这些插图画好像信手拈来,优美风趣,深受读者喜爱。
这是罗兰姗为童话《爱丽丝漫游记》绘制的插图。与其他插图本表现爱丽丝种种历险不同,罗兰姗的爱丽丝快乐的小公主,她身边的一切都只有美好。爱丽丝用黑黑的眸子看世界,与她的动物朋友对话。
在罗兰姗插图画的童话世界里,那些可爱的动物与人一样大小的身材。
1937年,巴黎已经能够听见希特勒的霍霍磨刀声。而罗兰姗的这些花枝招展的姑娘们仍然在无忧无虑地翩翩起舞,有些“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味道。
她们忽然令我想到另外一群
-《红楼梦》大观园里的那些衣食无愁却各怀心事的女孩们。虽然罗兰姗画的是洋女人,与大观园里的那些几乎属于不同的物种,比较起来有些牵强。但审美的眼光古今中外都是基本相同的吧。
如果一定要对号入座,我选这张作林黛玉。
薛宝钗?
王熙凤?
史湘云?
秦可卿?
妙玉?
元春?
探春?
惜春?
罗兰姗一生亲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因为是敌国眷属而被赶出故国,第二次故国又被那个敌国占领。在她的老友毕加索创作出震惊世界的《格尔尼卡》(Guernica)控诉战争的同时,罗兰姗的画布上却没有一丝战争的硝烟。她一生都在编织着一个五彩缤纷的梦,用美来无声地回应残酷的现实世界。这令人联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莫奈将家人远送他乡,在1914年至1918年整个四年大战期间独自一人在画室里绘制自己的《睡莲》,常常能听到屋外隆隆的枪炮声。你打你的仗,我画我的画。结果仗打完了,画作也完成了。历史证明,《睡莲》的问世比起一战的结束重要一万倍。美,才是最终的胜者。
二战期间罗兰姗在巴黎的大公寓被德军占用,自己只好搬进一间小房子,但也倔强地坚决不离开故土,一直等到战争结束。
《三个女孩》(Trois jeunes femmes),1953年。
战后罗兰姗的画作不见任何战争创伤,反而更加迤俪夺目。在她画布上的那些女孩和她本人一样永不衰老,青春常在。
这张1953年照片距离罗兰姗去世只有三年。但画家看上去仍然神采奕奕,优雅美丽。
《露丝》(Rose),1956年。
这张罗兰姗去世前的作品依然童心未泯。
罗兰姗于1956年6月因心脏病发作而去世,享年73岁。根据她生前遗嘱,在棺木中她一袭白裙,手执一只红色玫瑰,胸前放着阿波利奈尔写给她的情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