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猫的人
标签:
文化情感 |
我见过她几次。有一次在雨中,她披着雨衣,在树丛里放猫食,嘴里还呼唤,不一会儿就会窜出几只猫来。我好奇这人与动物之间的性灵相通,感动之余由衷感佩起这位老阿姨的善心,在淅淅沥沥的雨丝中想了半久,一直到她的背影消失……
我问老阿姨:你隔多长时间来一次?她不朝我看,自顾自地忙着手里事,回应:每隔一天来一次。那这些猫食一次要花多少钱?一百多吧。那每个月?三千块左右。
喂猫的人
撰文/颜光明
我见过这位老阿姨有好多年了。今天又撞见了。见她给猫吃的拉篮车比以前更沉了。手里还拎着一大包塑料袋装有各种瓶子的水。
今天进伏,高温,36度不止。黄昏,没有风,闷热,公园游客稀少。见她拉着小车,满满当当,走的急,汗水淋淋。
在进公园的路口停下,取出猫食,拿出两个塑料容器,倒满后,再从塑料壶里拿出另一个塑料容器,倒满水,而后径直到公园假山背影的僻静处,放好猫食和饮用水,再去下一个摆放点。这一连的贯动作,麻利敏捷,就像在自家的小院里穿梭,熟门熟路。
想必她已经熟悉公园里野猫的习性,出没规律,规划好了最佳猫食的投放点,却又要不碍游客观瞻。这种隐秘的地方多半是在树木茂盛的深处,阴暗潮湿,越过草丛树根,钻进树林里,腰弯着腰进去。老阿姨个子小,动作娴熟,想必她已习惯。
我见过她几次。有一次在雨中,她披着雨衣,在树丛里放猫食,嘴里还呼唤,不一会儿就会窜出几只猫来。我好奇这人与动物之间的性灵相通,感动之余由衷感佩起这位老阿姨的善心,在淅淅沥沥的雨丝中想了半久,一直到她的背影消失,心里疑窦丛生,就是为了悲悯之心?
估计公园里的猫是认识她的。有一次,她拿着猫食还没放好,一群小猫就围了上来。老阿姨用上海话嗔怪道,“饿死鬼!”居然都能叫上名字,想必这是她起的吧,记得它们的出生年月。这一细节,说明老阿姨的爱心并非狭隘。偶尔也许,我也经常看到小区居民投食喂猫,持久的不多。这就像我来此公园走路,先是出于健身,后来渐成习惯。只要时间允许,总会选择下午临近黄昏时来此走路,喜欢沉浸在绿荫簇拥下的静谧。习惯成自然,想必这喂猫也是?
我问老阿姨:你隔多长时间来一次?她不朝我看,自顾自地忙着手里事,回应:每隔一天来一次。那这些猫食一次要花多少钱?一百多吧。那每个月?三千块左右。
见此状,不由地说上几句敬佩的话。老阿姨似乎嫌廉价,抱怨道,那算什么,问题是猫食常被搞卫生的收走很生气。她说,现在越来越不好做了(投放猫食)。这让我意识到,老阿姨带着有帽沿的帽子,穿的是牛仔衣,手脚勤快,近乎在“打仗”,干得很有激情,不由得不感动,为何?
在一旁的老者说,她信佛,有爱心,公园要整洁,又不让放,就苦了她。看来投放猫食也不易,不光要花钱,还要选地,少不了周折,才选择了现在的猫食投放点,兼顾到公园的管理,却又不影响游园。帽子不是遮阳而是避开视线,牛仔衣是防树枝划伤……
老阿姨的行头很有意思,包括她的小拉车(买菜的拉篮车),这是对自己善心之举的装备,近乎“专业”的证明。片言只语中,她没有闲,还带孩子,来公园投放猫食成了一种“施舍”,礼佛行善。
老游客都认识她,喂猫的人;猫也认识她,“活菩萨”。
2021.7.1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