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湖镇
标签:
历史旅游情感 |
车行此地的荒凉无不感叹当年来此的前辈之勇敢,之无畏,之敢于牺牲的精神。在今天,可能吗?

冷湖镇
撰文/颜光明
在去俄博梁途中,要经过一个小镇,名叫冷湖镇。
远远望去,茫茫戈壁,层层山峦,天地合一,荒凉空寂。车到跟前,那是一片孤零零的废墟,有着油画般的苍劲,雕塑般的触感。矗立大地,就像座座墓碑,淹没在沙漠里,任凭风沙肆虐。
这要比我去的“鬼城”更加惊悚,带有死魂在萦绕。但阻挡不住前来敬仰的脚步。车过此地,无不下车,脱帽凭吊,唏嘘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首“我为祖国献石油”,在这里聚集了来自全国的千军万马,唤醒了这片沉睡的荒原,开始中国西部石油基地开发的历史。
尽管已是废墟,但还依稀可辨这是一个完整的小镇轮廓,保持着曾经有人在此生活的痕迹,只是现在连一点生物的气息都没有,到处是残破的院墙,屋顶被掀的房架,不留一丝烟火气,拥有十余万人的镇子从沸腾到沉寂,一夜之间被蒸发了。
这是真正的神奇,为中国石油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置身此地,寸草不生,千古洪荒。史书上称:一滴血,一滴油。艰辛之极,难以想象。
大西北、荒漠、艰苦、奉献、牺牲,等等,在这里已都不再是概念,而是与苍凉的大地融合成了一曲壮歌,那口口油井,就是生命的路标。
废墟中立有一块石碑,记录了冷湖小镇的兴衰历史。上面写着——
冷湖,早期中国石油西部重镇,新中国石油摇篮之一,它因湖水的冷冽而得名,因地火的灼热而著世。冷湖,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边缘,南望昆仑,北依祁连,千里洪荒,人迹罕至。1954年,新中国的地址勘探队伍踏入这片貌似月球的神秘土地,启程石油之旅。1958年9月,冷湖五号构造地四井日喷原油800吨,宣告冷湖油田诞生。1959年油田年产30万吨,跻身全国四大油田之列。当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冷湖市。20世纪60年代,随着国家石油大发展战略东移和油田原油产量递减,冷湖油田步履艰难,陷入开发低谷。1977年,西部尕斯库勒油田华丽诞生和80年代敦煌石油基地建成,数万名石油职工和家属相继西进东迁,自此,冷湖油田逐渐从沸腾走向沉寂。
原来如此。人之伟大,油然而生敬意。
举目四周,见不到湖,也没有绿,找不到植物,连鸟都没有。遥想当年,来这里的人是怎么生活的?又将面对怎样的困苦和寂寥?车行此地的荒凉无不感叹当年来此的前辈之勇敢,之无畏,之牺牲的精神。在今天,可能吗?
这都是人之极限的付出,以及所要抵达的境界。相比之下,世上所有的荣华富贵,名利地位又算什么?我以为,曾在这里生活和工作过的人都应该视为英雄,相对于优渥的城市生活,这里几乎每天都在风沙里忍受煎熬,在与大自然搏斗中求生存,伴随的却是天地悠悠的无垠和寂寞。这是怎样的生活?
于是,我在废墟中捡起一块被风化的瓦砾,就像包起一把泥土那样,小心翼翼地带走,写下了以下的感动——
这是丰碑,一座
被时光抛弃的城池
这是血肉,一座
用生命砌成的家园
这是牺牲,一座
将万人奉献的历史
城池风化
在茫茫戈壁沉默
家园风蚀
被层层群山簇拥
历史风吟
将厚厚大漠归还
车过此地,我捧起
沙土和土坯
攥在手里试图
拧出血,挤出油
祭拜天地,让悲壮
填满曾经的洪荒





2020.8.2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