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湖感知吉利
(2016-10-12 18:29:58)看完吉利陈列馆,我对吉利有了新的认识。路桥的那只蛹真的破茧化碟,成了西子湖畔的蝴蝶。仅用16年时间,美梦成真,走过了别人花半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走过的路。
在西湖边上感知吉利
撰文/颜光明
吉利总部迁到西子湖畔已有多年。我总想去看看,好与先前的吉利做个对比。
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台州显然已经容纳不下吉利这条大鱼了。其实,在我看来,以现在吉利的规模,杭州这个池塘也小了一点,应该去上海和北京更大的池塘才对。不过,依我的了解,浙江民企喜欢把触角伸向上海和北京,甚至喜欢到海外闯荡,但他们一般都愿把“根”留下,尽管世面做得很大。
浙江人,尤其是温州台州的浙江人天生就是生意人,将四海为家当作了他们的人生信条。
跑遍全国各地都能见到浙江人,即使在国外也能见到。去年,我去意大利米兰参加知豆电动车分时租赁开张仪式,当地官员与浙江人特别融洽,当作朋友和兄弟。十多年前去都灵采访,负责接待的就是来自温州的华人。浙江官员告诉我,温州一带的人在欧洲很多,也算是“侨乡”。对于这座城市的变化,我感触很深,毗邻台州也是。从做鞋到做包,从开模具到生产小家电到,在从生产零部件到造摩托车和汽车,没有不敢做的。每次举办汽车零部件展览,来自浙江的零部件企业最多。在业内,浙江有“零部件之乡”之称。
有一次我被温州电视台邀请做一档汽车节目,居然见到过去不少来沪“搬砖头”的老面孔(做汽车生意的个体户),如今都是身价过亿的汽销商。所以,吉利做大在我看来并不觉得奇怪。记得吉利第一款车豪情在宁波某大酒店展示时,我第一反应是,浙江人的胆子真大(当时汽车生产还没开放,属于国家严格把控产业)就不怕打水漂?同时也招来非议和讥讽及打击。但浙江人生来就是做生意的料,知道如何打开市场,如何撬动政策缝隙,如何争取合法身份。我观察过,在每一次经济浪潮袭来时,浙江人始终走在潮头前面,从电视机、冰箱、汽车零部件、摩托车、再到汽车,浙江人从不把卑微如蚁的劳作看作辛苦,而是把试错当作改变命运的开始。
浙江生产汽车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长期以来,业界就有一种说法,浙江造车什么都不缺,缺的是一张生产汽车的牌照。这里零部件产业发达,造车不用外省配套,全部当地就能解决。吉利造车的胆子也许就是凭此而生。我去过路桥,先是参观,后是考察,说实在的,当时确实如业界所说,并不正规,用两毫米工程专家的话说,连标准化,规范流程都很难找到,对其要求也就成了苛求。不过,吉利在折腾中成长壮大,在试错中变得聪明,在碰壁中学到了经验,在竞争中找到了规律。所以,吉利一直成为舆论的爆点也就不足为怪了。
然而,不管怎么看,吉利是中国汽车业中的“三好学生”(勤奋、上进、努力)也许无人质疑,尤其是通过各种方式融入汽车产业,并超越期待的产业运作,敢于走向世界的勇气,挑战体制和机制,不敢小觑。当成功收购沃尔沃之后,吉利完成了企业转型,让人刮目相看。由单纯的产品制造转向产业与资本相结合的扩张,以多元化的思维的运作手段改变了单一汽车发展模式,通过产品脱胎换骨,实现产业升级,找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钥匙,不再仰人鼻息,跪着看人,而是挺胸迈步了。我把这一过程看作是破茧花碟的炼狱。
吉利总部在杭州的滨江区。属萧山地界。吉利大厦是我看到过的汽车总部最气派的。在我看来,要比底特律通用大楼还要高,比狼堡大众大楼还要大,比丰田市的丰田办公楼更具有标志性。最大的区别是,吉利大厦有很大的广场,凡是来此的人都要仰视一下,看楼顶上的几个英文字母——GEELY。由此营造的气场让我为之一震。草坪上几座雕塑就是根据这几个英文缩写演变而来。裙楼设有“吉利学堂”和吉利汽车陈列馆。
这样的总部大楼独一无二。我感兴趣的是“学堂”和陈列馆(也叫企业博物馆)。显然,这才是企业“灵魂”的栖息地。“学堂”也许就是个企业培训机构。而陈列馆才是我最想看的地方。在吉利相关人员陪同下我仔细做了浏览。
吉利造车的历史不长,才十几年,但集团成立有30年 。陈列馆设计的很漂亮,分上下两层。上面是“时光隧道”,介绍产品和品牌为主的图片资料,概念车;下面是“实物展示”,主要是近期推出的产品,由伦敦出租车、F4赛车、自行开发的发动机,代表未来新能源汽车技术,还有“造型设计”、“碰撞模型”、“微型智能公交”等,勾画出吉利的发展轮廓和未来蓝图。
陈列馆不大,很讲究,有艺术感。采用声光电,错位设计,烘托产品,点缀到位,几件金属雕塑代表了说明,有寓意性。如《化蝶》(吉利成长)、《基因》(研发自主)、《无穷大》(发动机和新能源汽车)。
看完吉利陈列馆,我对吉利有了新的认识。路桥的那只蛹真的破茧化碟,成了西子湖畔的蝴蝶。仅用16年时间,美梦成真,走过了别人花半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走过的路。然而,汽车业是个风云变幻的产业,光靠蝴蝶的漂亮是不够的,要成为老鹰才能搏击风雨,不惧乌云。
这一步,吉利还有多少路要走?谁也难料。不过,业界有一句名言,汽车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次长跑,需要耐力和后劲。
2016年10月12日
写于上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