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达,记录“中国家轿”的活标本
(2016-10-09 14:08:10)今年8月,全新捷达在青城山内部亮相,以全新的形象和生活理念展示了这款车的诉求和表达,传递的依然是“国民车”的概念,朴实背后的产品张力,赋予新生命的期许。相信,这样的定位既是从当下出发满足最大公约数的需求,也是不忘造车初心的守望和坚持。
捷达,记录“中国家轿”的活标本
撰文/颜光明
提起捷达,人们总会想到它是“中国家轿”的代名词。如果了解历史的话,就不难发现,这款车也是代表“中国轿车”规模化生产的开始,而从汽车消费的角度看,它又是中国汽车文化的开启者。想到全新捷达即将上市,我不得不回忆起捷达在中国的诸多第一。如果说这款车在中国创造了销售奇迹的话,那么,它已经不是汽车,而是记录“中国家轿”的活标本。
今年9月8日,一汽大众在长春的厂区里举行盛大庆生活活动(成立25周年)。当主持人报出耿昭杰的名字时,全场站立想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清楚地记得,就是这位一汽的老厂长在老解放垂直换型成功之后迅速做出向轿车主战场转型的决定,借助与大众合资,起步就是15万辆,目标是向家轿进军。此举,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可谓石破天惊,意义重大,代表国家拉开了“中国家轿”的序幕。
众所周知,先与上汽合作生产的桑塔纳尽管在德国也是家轿,但在引进来的最初定位则是以公务车为主,规模不大,年产仅2万辆。在当时主持中国汽车工业决策者们看来,那只是“试验田”。1987年,在国务院北戴河会上,中央做出了发展轿车工业的战略布置。明确了“主要靠一汽和二汽两大集团发展轿车工业。包括上海市在内,我国着手建设三大轿车基地。”
这就是“轿车三大”的由来(上汽大众、一汽大众、东风神龙),后来又派生车“三小两微”(北京吉普、广州标致、天津夏利、长安奥拓、贵州云雀)。由此形成了国家钦定的中国发展轿车的总盘子。纵观这样的格局,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初引进的车型如今存活的还有多少?让人吃惊的是,除了捷达以外,几乎都不在了,或名存实亡。从这个意义上讲,捷达还能保持至今,活跃在市场上,这就不得不引发思考。这说明了什么?
当然,捷达在中国已有25年,之所以成功和坚挺,除了产品及时更新,技术同步外,关键是与时俱进,走在消费需求的最前沿,感知市场的心声。原新华社记者李安定说:“捷达非常结实耐用、物廉价美,它圆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轿车梦。”他从国计民生角度看,认为捷达是一款中国的国民车、主流车、功勋车,符合中国国情的家庭轿车的。
这是实话,也是历史的见证。
实事求是地说,捷达原型车并不成功,就像桑塔纳也是如此,但引入中国,却被中国人的智慧点石成金,而且被打造成了“神车”。这样的事实,不仅令德国大众匪夷所思,就连业界都认为是个奇迹。一位经历着说,中国人不是不知道捷达的身世,也不是不知道它的技术和水平,而是根据中国人的实际消费能力和生活需求选择了它。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靠谱而体面的车。这种务实的选择不仅体现了国情,而且反映了颇富远见的智慧。
那么,捷达为何能成为“神车”?一位老专家说,这都是中方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改进和更新的结果。无数案例显示,中方才是这款车成为“神车”的教父,这一点连外方也不得不心悦诚服(是中方赋予这款车新的生命)。原大众集团董事长哈恩说,“我们同一汽的合作,使大众公司拥有了一个最具实力的伙伴。”在他看来,一汽是个有厚实基础的汽车企业(规模不亚于德国车企),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和高素质的员工。我曾采访过他。他说,“一汽才是真正干汽车的企业。”
1988年,亚柯卡(原克莱斯勒董事长)坐专机来长春,在看了一汽之后连声说,“我来迟了”,表示后悔莫及。但他明锐地意识到,不仅因为自己的傲慢和短视丢失了进入中国的最佳机会,关键是他闻到了汽油味。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他的判断,一汽大众从捷达开始平步青云,风生水起,成为中国轿车业的引领者至今还是行业的翘楚。
今天回忆起来,捷达的成功主要还是建立在厚实的国产化价值链上的基础上。我曾采访过一线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他们对于汽车的理解是源自于“骨子”里,融化在“血液”中。无论是制造还是研发,以及体系化能力等,都代表了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水平。这种业界的认同并延伸到社会的共识。2001年我在采访廖佳(独自驾驶捷达跨越欧亚旅行)时,她对这款车的感激是:皮实、耐用。在长达几个月的旅行中,行驶6万多公里,穿越32个国家,经历不同路面和环境的考验,安然无恙,平安回到了北京。汽车圈内不少媒体第一辆车选择的也是捷达。在他们看来,这是最适合家庭用的轿车。1993年,江苏华西村一次性购买250辆捷达,轰动全国,同年300辆捷达出口缅甸。1996年,22名中国车手驾驶22辆捷达轿车首次参加在珠海国际赛车场举行的赛事,一夜之间成为新闻,被誉为开启中国汽车运动的先驱。随后,用户的口碑成了捷达最好的广告。
当然,认识捷达更多的还是“60万公里无大修”,甚至是“100公里无大修”的实证,以及不少用户的亲身体验。从“捷达王”到“新捷达王”,再从“都市先锋”、“捷达前卫”到“海风之旅”,以及从“捷达村”到“捷达之家”等,产量也在年年攀升,在新世纪到来的前夕,捷达产销量累计终于达到200万辆,成为中国单一车型销量的冠军。截至今年(2016年)上半年,捷达产销量累计已突破350万辆。
捷达长达25年的畅销成了一个谜。这不禁使人产生这样的疑问:难道是捷达设计先进还是中国汽车善于化腐朽为神奇?是因为中国汽车工业落后缺乏设计能力还是可供老百姓挑选的车型少?显然,答案在中国老百姓的心里与嘴里。
今年8月,全新捷达在青城山内部亮相,以全新的形象和生活理念展示了这款车的诉求和表达,传递的依然是“国民车”的概念,朴实背后的产品张力,赋予新生命的期许。相信,这样的定位既是从当下出发满足最大公约数的需求,也是不忘造车初心的守望和坚持。
2016年10月5-7日
写于上海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