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汽大众为何要“感恩”?

(2016-09-10 11:03:38)

 

我想,感恩只能铭记,关键在行动,而行动如果没有责任,那就是口号。对一汽大众而言,行动要大于责任,而不是简单地“因为有你,心存感激”所表达,而是应该承担起当初合资造车的使命——最终要走自己的路。

 

 

一汽大众为何要“感恩”?

 

撰文/颜光明

 

今年是一汽大众第一个合资合同期满的一年。选择98日这一天举办一个“25年庆”活动是在情理之中,意料之中的事,也是一次总结和展望的机会。本以为有新的想法和战略之类的发布,或有新品和信心披露,结果就是举办了一场晚会,而且是在厂区里举行。主题是“感恩之夜”。接待人员的背上,张贴的海报,晚会现场布置,以及大型视屏呈现等,都能见到“因为有你,心存感激”的大字。诚心有嘉,发自肺腑。整个氛围和基调,包括中外高管和地方领导的讲话等,都围绕着感恩和贡献及祝贺的话在发声。

 

在我看来,欢庆有余,仪式感不够。对大老远赶来的媒体和嘉宾来说,除了看一场晚会是不够的,何况被一场来得不是时候的秋雨又搅乱了雅士雅兴,倒是想看到这家车企有何新的动作和思路。因为大家都知道,一汽大众在行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影响力超乎想象,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一汽大众打个喷嚏行业都会感冒。尤其是在大众又在寻找第三家合资的背景下,业内外都在关注一汽大众的反应和新的走向。所以,选择在这敏感时期举行这样的庆典活动意义何在?

 

好多媒体界的“大佬”闻讯而来,就想看看一汽大众下一步怎么走,看看风向标。然而,除了感恩,能提供的就是一汽大众的产量和上缴国库的税收,以及壮大发展的体量,从长春延伸到华东华北,再由华南到西南的规模扩大,以及由年产单一车型的2000台,到年产12大产品系列180万台,拥有1250万个用户的种种辉煌等。这些真实的业绩和数据不要说在中国是个奇迹,即使在国外也是很罕见的案例,这是让大众难以想象的伟大。如果仔细一想,这些伟大的产生难道就是用感恩所能表达?我以为,感恩的不是“有你”,而是这个时代,一个开放的时代,国家赋予你的使命。

 

一汽大众为何在行业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力超乎想象?

 

如果说上汽大众是中国轿车合资的破冰之举的话,那么,在中国汽车之父饶斌的战略思路里,只不过是个“试验田”,做好了就能复制,将体现在代表国家队的一汽二汽身上。可见一汽的地位之高,影响力之大。

 

相对于上汽大众年产2万台起步,一汽大众起步就是15万台的规模,就不难看出国家对谁最重视,谁又是主力军,谁又懂专业?

 

在大众眼里,上海是弄堂小厂,长春是超级大厂,可以与德国车企比肩。在德国人看来,长春与狼堡血管里流的都是汽油。在哈恩回忆录里,他把长春看作进军中国的依靠,而耿昭杰用空手套白狼的智慧实现了一汽的战略转型,用3万辆组装奥迪的先导工程导出15万辆的轿车合资企业。这才是值得关注的历史细节,也是我们所要记取有关一汽大众诞生的重要背景。

 

哈恩与耿昭杰,他们的慧眼与胆识又何止是缔造了一汽大众?即便是今天,他们的见识和眼界远没有过时。这就难怪,当他们出现在晚会现场时,全场起立报以雷鸣般的掌声,难道这仅仅是表示尊敬?我想,因为有这两位老人的出现,晚会才有了分量,历史就会变得真实。可惜,他们只是嘉宾而已。

 

晚会在细雨中进行。我已无心情再看,步出会场,去寻找曾为一汽大众立下汗马功劳的那些“功勋车”们。

 

走在长长的厂区人行道上,想到了狼堡,也有这长长的厂区人行道,只是身边的厂房有年代的差别,但规模和体量是一样的宏伟。故有人说,这是巨无霸的车企。我不想这样形容,但它的气势却是延续了一汽的霸气,又有德国人的傲气。

 

我找到了60万公里无大修的捷达和“捷达王”,以及“穿越欧亚大陆”的捷达,也看到了第一台奥迪200等。在我看来,这才是值得纪念和感恩的车型。这些车型可以还原到历史的现场,看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中的一家车企变化的轨迹,也能看到在市场充分竞争中一家车企的蜕变,甚至能看到在新的环境下一家车企正在徘徊和彷徨。

 

在偌大的厂区内,进门的右边一字排开的是过往的历史——老车型,拐进会场的门口,一字排开的都是新车。新旧对比,有着强力的视觉反差,倒是有了鲜明的对比和感慨。在我看来,老车型也许更有纪念意义,代表了厚重与积淀,更具有精神价值的存在。新车型只是反映了当下的需求和对未来的憧憬。我想,回头看,有人说是怀旧,我想说,那时是为了更好地向前走。

 

我想,感恩只能铭记,关键在行动,而行动如果没有责任,那就是口号。对一汽大众而言,行动要大于责任,而不是简单地“因为有你,心存感激”所表达,而是应该承担起当初合资造车的使命——最终要走自己的路。

 

扪心自问,25年了,我们做到了吗?

 

201698

写于长春希尔顿酒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