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宾利乡村教育计划”为何能引发共鸣?

(2016-01-24 23:20:36)

乡村的贫脊和城市的救赎正是当下中国站在历史的风口上,国家在艰难转型。即由农业大国向城市大国的转变,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变革。我们看到,从“精准扶贫”到“城市时代”,中国正在开启一个新的文明形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宾利乡村教育计划”的实施具有现实意义,它所引发的共鸣,不因善小而不为,正是这个时代的心声。

 

“宾利乡村教育计划”为何能引发共鸣?

撰文/颜光明

 

有人说,这几天,即大寒以来是北京30年来最冷的天气。我赶上了,真正领略了北方的冷。天气预报零下17度。实际感觉比这还要冷。往日像菜市场繁忙的首都机场突然安静了许多,出行的人明显减少。行走在空旷的大街上,路人稀少,没有了平时的嘈杂,像似进了“冰柜”。可怕的不是冷而是风。迎面刮来东风,刺得脸上生痛,冻得发麻,路人无不加快了脚步,在躲避寒风的凌厉,枯叶被刮得在地上直打转。

 

然而与其形成很大反差的是,在老城区嵩祝寺里举行的“筑梦之路,宾至如归”的“宾利乡村教育计划2015年回望展览”却人气旺盛,暖流涌动。来自宾利中国、中国扶贫基金会、宾利车主、媒体及爱心人士,济济一堂,观赏由宾利“自强班”学生画的作品和他们的演讲稿。其间还专门为“宾利教育基金会”举行了慈善拍卖会,筹集基金的第一笔善款。这是个感人的场面,大家冒着严寒来支持宾利乡村教育计划,为“车头向着家乡”加油。选择农历十三(122日)这一天举行这样的“回望展览”暨宾利教育基金的启幕,颇有寓意,印象深刻。

“两年前,为实现车主的心愿,宾利汽车的中国同事以及我们的车主,开始策划这个项目,大家当时考虑到更多的还是教育,因为,百年大业,教育为本。今天,我非常高兴项目启动不到一年,我们为中国乡村教育付出的绵薄之力,取得了可喜成果。

宾利大中华区总经理郑友添说得很实在。我与他交流过,他很支持宾利乡村教育计划。他说,我也是苦孩子出身,知道贫困是啥滋味。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回忆道,我家兄弟姊妹多,也遭受过贫困的艰难,我是边打工边读完学业,一步步走到了今天。他深有感触地说,还是教育改变了我的人生。他认为,宾利的社会责任和公益行动与其他企业略有不同。我们想通过在贫苦地区建立“自强班”的方式,资助和帮助每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读完高中、大学、而后帮助他们就业,是一个比较“靠谱”的育人计划。

宾利此举得到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的认可。江绍高副会长在现场对我说,这种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提供到国际汽车企业实习机会,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是摆脱贫困,造就人才的精准做法,改变了以往的传统做法,落在实处,值得赞赏和肯定。

看到云南剑川学生画的作品被装裱起来在北京展出,让人感到被尊重的贫困孩子走进了艺术殿堂,并找到了自信。其实,这些画画得并不好,甚至可以说也不叫画(没有绘画基础),但很真实,表达也很真诚,这是任何绘画技巧和创作所不能替代,也是城市文明所缺失或被忽视的盲角。在我看来,每幅画的背后都跳动着渴望改变,怀揣梦想,一颗颗少年的心。那是对土地的眷恋,感知养育的艰辛,过早意识到责任和担当的一群孩子。对于明天,他们要比城里的孩子更懂得珍惜和努力,想得更为现实而高远。

这是我在观看“宾利乡村教育计划成果展”留下的印象。因为我接触过这些孩子,他们都有很高的智商和情商,丰富的内心世界,要比我想象的还要成熟和阳光。他们也许被贫穷蒙上了苦涩的阴影和困顿的无奈,但无可否认,这又是砥砺他们心智和毅力,面对压力和承受苦难的锤炼。我发现,只要提供机会,他们都是“小宇宙”,如同能撬动地球的支点。故有人说,苦难对于有志者来说就是人生的阶梯。在这一点上,宾利捕捉到了,将实施乡村教育计划作为社会公益慈善的主旨是颇富远见和道德感的举措。这也是豪车品牌植入人心,树立企业形象难得支点。

自然,此举得到了车主的积极响应,引发了共鸣。他们当中有企业家和艺术家,还有爱心人士等,都愿意加入计划实施的行列中。他们认为,“车头向着家乡”就是回馈家乡和社会,让更多的贫困学生得到很好的教育,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这既是他们的期待,也是他们的价值体现。有人说,这是个双向互补的帮助,推动正向文明车轮的社会进步。

其实,面对这些孩子,我不认为他们“贫穷”,正如参与乡村教育计划的媒体和志愿者们所感触的那样,他们的精神很富有,正是这个时代所要寻找和呼唤的。反观现实,城市的精神贫困在加剧,道德滑坡,信仰危机正在透支着我们这个社会的底线。这种反差,对于有良知和责任感的车企和个人,都会有所触动。守住我们最后的家园,不仅是美丽乡村,还有我们的道德和伦理。所以,“宾利乡村教育计划”吸引的不仅是宾利车主,还有媒体和爱心人士。我发现,在投身这项公益计划中,引发共鸣的背后都在思考,今天我们在帮助这些贫困的学生,其实也在帮助我们自己。为什么?可怕的不是物质的贫困,而是精神的贫困。

乡村的贫脊和城市的救赎正是当下中国站在历史的风口上,国家在艰难转型。即由农业大国向城市大国的转变,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变革。我们看到,从“精准扶贫”到“城市时代”,中国正在开启一个新的文明形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宾利乡村教育计划”的实施具有现实意义,它所引发的共鸣,不因善小而不为,正是这个时代的心声。

2016122

采写于嵩祝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