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会讲历史的袁腾飞

(2015-09-29 16:21:09)

袁腾飞,快人快语,没有文人的习气。说起历史没有学究味,论其理来也不骄横,为人其实是谦恭,同时也是个佛文化的虔诚者。在张掖大佛寺参观时他见佛就拜,并不时地对“活”的历史表示敬意。在谈到汽车时,从不把汽车当个玩意,仅作代步工具而已,没有高贵和身份之区别,至今都是开着很普通的车,心思都用在了对历史的兴趣中。至于别人对他怎么看言谈中全然不当回事,只是想说出真实的感受,尽力走进历史的现场,还原历史。



会讲历史的袁腾飞


撰文/颜光明
 
 
“活的是历史,死的是文物”。听到这句话时,我对袁腾飞有新了的印象。起先我并不觉得一个历史老师能讲出多少新鲜的东西,就像现在的教政治的老师,远没有教经济吃香一样,甚至还不如教外语的实在。
 
今年9月初,跟“环行中国”走了一段“古丝绸之路”(张掖——敦煌),沿着河西走廊看了一下张骞出使西域的路径,怀古和遥想了一阵。并聆听了对此有研究的讲座,其中就有袁腾飞。尽管有人把丝绸之路看作是中国最早与西方商贸往来的通道,翻译成今语叫“开放”或“交往”等,并从地理位置上把敦煌比作中西交界的咽喉,延伸到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既成历史的角度提供了不少正统的解读等,但是,要想在简短的讲座中讲清楚上千年的历史显然不太可能,况且那是需要文史哲基础才能听懂的学问。
 
而袁腾飞不同,它不用讲稿和PPT,上台就滔滔不绝,把这条古丝绸之路讲的是有声有色,吊足了胃口,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如开闸的瀑布,飞流直下,把血风腥雨,刀光剑影的历史说成了故事,道出了中原王朝为何要扩张和御敌的真实原因,透彻而不腻味,激起年轻粉丝五体投地,百听不厌。我也是第一次听到一个把历史当作故事和八卦在讲,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清晰有道,很像是在说书,但又绝不是风华雪月,而是铁马金戈,谁也否定不了曾经发生过的历史。

当然,我感兴趣的并不是内容,而是袁的讲课方式和对历史的态度和看法。同时开座的也有他念大学时的老师,师生同台,显然他的吸引力超过了老师。我以为,这与口才和年轻没关系,而与观点和角度有关,关键是要有料。仔细想来,原因也很简单,袁是把历史真的吃进了肚里,吐出来的是经过肠道消化的“真货”。对于这样一个70后的中学教师敢于直面史实,又不违背,据实嬉笑怒骂,如果没有史学的底子,花过一番功夫,是不会举重若轻地笑谈历史,点淡红尘,但这不是心灵鸡汤,没有丁点的卖弄和肤浅,而是沉浸在历史与现实的感悟之中,真诚而率性,看似桀骜不逊,其实思考严谨,有逻辑在支撑。

“西域在那个时代属于关外。所谓的关外在中原王朝看来就是蛮夷之地。”袁说,从开发成本来说,那是不毛之地,相对于富庶的中原,要哪块地又有何意义?这是个颇有意思的视角。在他看来,拿来能用的东西就是活的历史,而在地下和博物馆摆着的东西都是文物。活的是历史,死的是文物。对于丝绸之路,尽管有很多说法,但有一点无法回避,在当时交通不发达的境遇中,即在其他路都走不通的情况下这是不得已的选择。他说,我们现在所讲的丝绸之路其实是古丝绸之路,也就是古代对外交通不发达的那段历史,到了宋朝也就不提了,讲郑和,谈海上丝绸之路了。从历史上看,河西走廊在很长一段时间并不完全被中原王朝所掌控。张骞出使西域的遭遇就是佐证。从文化和历史的表征来看,这里有很多少数民族的印记和文化。这就印证了不少正统学者所说的,要从边疆看中华,历史的全貌就会清晰起来。
 
在与袁的交流中,他快人快语,没有文人习气。说起历史没有学究味,论其理来也不骄横,为人谦恭,不是想象中的愤青,同时也是个佛文化的虔诚者。在张掖大佛寺参观时,他见佛就拜,并不时地对“活”的历史表示敬意。在谈到汽车时,他对我说,从不把汽车当作一个玩意,仅作代步工具而已,没有高贵和身份之区别,至今都是开着很普通的车,粗茶淡饭,素食为主。饭桌前大把吃药,如此年轻就病魔缠身,想必活得并不轻松。他对我说,心思都用在了对历史的兴趣上。至于别人对他怎么看,全然不当回事,只是想说出真实的感受,尽力走进历史的现场,还原历史。
 
毫无疑问,这是个有争议的人。即便是开诚公布的交流,我们也自觉地限定在有限的范围,只谈通识,不议传说。但他的见解依然犀利,一语中的,茅塞顿开。那不是敢说,而是真话。历史人人可说,但人人未必说好,而说好的必定有料,能引发共鸣更是凤毛麟角。从这一点上讲,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乃至今后,正如巴金所说,讲真话是需要勇气。在袁腾飞身上我看到了这一点。巴金说这话时是晚年的感悟,而袁氏不同,年轻,属于“天生”敢说。毕竟时代不同了。难怪年轻人喜欢这样的牛人。

 

2015年9月29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