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讲历史的袁腾飞
(2015-09-29 15:42:02)
标签:
文化 |
袁腾飞,快人快语,没有文人的习气。说起历史没有学究味,论其理来也不骄横,为人其实是谦恭,同时也是个佛文化的虔诚者。在张掖大佛寺参观时他见佛就拜,并不时地对“活”的历史表示敬意。在谈到汽车时,从不把汽车当个玩意,仅作代步工具而已,没有高贵和身份之区别,至今都是开着很普通的车,心思都用在了对历史的兴趣中。至于别人对他怎么看言谈中全然不当回事,只是想说出真实的感受,尽力走进历史的现场,还原历史。
会讲历史的袁腾飞
撰文/颜光明
“
当然,我感兴趣的并不是内容,而是袁的讲课方式和对历史的态度及看法。同时开座的也有他念大学时的老师,师生同台,显然他的吸引力超过了老师。我以为,这与口才和年轻没关系,而与观点和角度有关,关键是要有料。仔细想来,原因也很简单,袁是把历史真的吃进了肚里,吐出来的是经过肠道消化的“真货”。对于这样一个70后的中学教师敢于直面史实,又不违背,据实嬉笑怒骂,如果没有史学的底子,花过一番功夫,是不会举重若轻,如此谈笑历史,点淡红尘,却又不是心灵鸡汤,没有丁点的卖弄和肤浅,而是沉浸在历史与现实的感悟之中,真诚而率性,看似桀骜不逊,其实思考严谨,有逻辑在支撑。
“西域在那个时代属于关外。所谓的关外在中原王朝看来就是蛮夷之地。”袁说,从开发成本来说,那是不毛之地,相对于富庶的中原,要哪块地又有何意义?这是个颇有深度的视角。在他看来,拿来能用的东西就是活的历史,而在地下和博物馆摆着的东西都是文物。活的是历史,死的是文物。对于丝绸之路,尽管有很多说法,但有一点无法回避,在当时交通不发达的境遇中,即在其他路都走不通的情况下这是一种选择。他说,我们现在所讲的丝绸之路其实是古丝绸之路,也就是对外交通不发达的那段历史,到了宋朝也就不提了,讲郑和,谈海上丝绸之路。从历史上看,河西走廊在很长一段时间并不完全被中原王朝所掌控。张骞出使西域的遭遇就是佐证。从文化和历史的表征来看,这里有很多少数民族的印记和文化。这就印证了不少正统学者所说的,要从边疆看中华,历史的全貌就会清晰起来。
2015年9月29日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