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丰田的“保守”看汽车激荡
(2015-06-21 12:25:54)种种迹象表明,丰田把宝押在混动国产上已浮出水面,而高举“小车战略”,这既是丰田的全球战略,也是在华思维的出发点,亦是做大市场基盘的突破口。当然,丰田并没闲着,在韬光养晦。除了手里捏着“混动技术”这张王牌外,还手里掌控了汽车转型的钥匙。
透过丰田的“保守”看汽车激荡
撰文/颜光明
丰田几位社长都是老人,也许会给外界产生“保守”的印象。恰恰是这种“保守”,在世界汽车大格局的几次洗牌中,沉着稳健地战胜对手,坐上国际车坛的老大位置。
这就不免遭之羡慕嫉妒恨。迫使美国不止一次地为难这位曾经瞧不起的霸主,可以随意地找茬,也可以使你难堪,还叫你下不来台,丰田心知肚明,就是不吭声,听任摆布,只要一丝孔隙就会开辟出辽阔的疆土,不仅美国车惧怕,德国车也警惕,欧洲车更是提防。
其实,丰田车并不显山露水,中庸平衡,温润入心,打出的几款“世界车”,无论是佳美,还是卡罗拉,以及高端车雷克萨斯等,都是享誉世界的畅销车。不过,丰田也有个性,霸气时尚的车,如小车、SUV,跑车等,又都无不接地气,具有掏走钱包的能力。
那么丰田车的神功在哪里?从丰田生产方式到E-CRP营销革命,再到混合动力技术的颠覆等,丰田总在“潜伏”,少说多做,并一再声称不做“第一”。
研究丰田的书汗牛充栋,数不胜数,其经验有的被上升为生产管理的哲学,营销技术的经典,品牌文化的案例等。如果看过美国人撰写的《21世纪汽车大对决》这本书,就会明白,丰田车的神功不在汽车上,而是背后隐秘的文化。
接触过丰田几位掌门的老人,就会发现,他们的“保守智慧”,就是丰田灵魂的体现。从丰田章一郎到张富士夫再到内山田,他们言行举止都在不断地丰富丰田内外兼修的身体力行,在他们身上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延续。然而,在这纷乱的汽车激荡中,汽车巨头都成了企业的代言,从幕后走到前台。其热闹程度可以用,你方唱罢我登场,堪比软实力的竞争都不为过。唯独丰田疏于表达,就连同胞都觉得丰田有点“老土”,反应迟缓。
当下,有关汽车的概念层出不穷,程诱惑与困惑并存之状,尤其是在“互联网+”与“汽车+”的口水仗中,汽车如同迷失的羔羊,面对虚实难辨的“钱景”,择路而慌,谁都不踏实,这是为什么?即便是老牌的汽车巨头们也沉不住气了,呈现出急躁和不耐烦的焦虑。种种迹象表明,汽车的命运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恐慌过?
然而,丰田的淡定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当大众在华取得360万辆产销业绩还不满足,声称到2018年产销规模要达到500万辆,而丰田在华苦心经营十多年产销才刚过百万大关,食言10%的市场雄心,止于对未来畅想,不谈销量,只讲“小车战略”,“双擎”驱动。相比之下,两家巨头不仅市场表现悬殊,力量落差也很大。但丰田不急 ,悠闲独步,大众则急不可待,全面开花。难怪有,“丰田成功靠世界,大众成功靠中国”之说。就在大众和奥迪在中国竭力推行智能汽车和电动及混合动力车时,丰田在华的国产混动车马上就要上路了,而700万辆世界车主的混动业绩足以成为在华国产混动车的最好背书。
丰田的悠哉与大众的急迫在进入21世纪的中国市场形成鲜明的对比。奥迪总裁施泰德在最近上海举行的电子消费展会上表示,奥迪不会用27年前的思维来开发“中国车”,而会根据中国消费者的需要推出新车型,突出了一个“快”字;大众主管产品研发的聂海洋(NeußerNe)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众将会在未来的4年中在中国推出15款新能源汽车,并加快汽车智能化步伐。此外,包括奔驰和宝马等在内 ,纷纷加大无人驾驶和智能汽车在中国的推广力度。在采访德系车的老总们所产生印象是,他们看中的是中国市场,言谈必是技术与研发,销量与目标,任期与成效,却疏忽了人的主体与和谐。过度自信包裹下的傲慢依旧。
难道丰田甘于寂寞?其实不然。种种迹象表明,丰田把宝押在混动国产上已浮出水面,而高举“小车战略”,这既是丰田的全球战略,也是在华思维的出发点,亦是做大市场基盘的突破口。当然,丰田并没闲着,在韬光养晦。除了手里捏着“混动技术”这张王牌外,还手里掌控了汽车转型的钥匙。
所以,丰田对中国媒体表示,不参与“无人驾驶”或“智能过度”的角逐,强调“人是汽车主体”,始终处于“带机状态”,不受外界干扰,坚持走自己的路。总之,丰田是个谜,但绝不在汽车上。
2015年6月20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