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雷,自由的宣言
(2009-02-28 11:39:49)
标签:
文化 |
有人说,买得起哈雷,还要消费得起哈雷。拥有哈雷只是跨进哈雷世界的一个门槛,而要驾驭哈雷还要有一套行头,从头到脚都要武装起来,就像一个真正的骑士,还需要有骑士的素养,懂得如何享受哈雷,从内心到驾驶都要融为一体。故有人形容,开哈雷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仪式,犹如宗教般那样神圣,整个程序来不得半点马虎。当骑着哈雷上路时,你才会感觉到一览众山小的空灵,穿越世俗的酷爽,以及威仪带来的自尊,追风的洒脱化作了一缕尘烟。
哈雷,自由的宣言
撰文/颜光明
哈雷·戴维森是奢侈品。打开各种各样的豪华杂志,都少不了哈雷摩托车的图片,以及介绍它的文字。它就像模特,或道具,在不少影视作品中,人们借助哈雷演绎了不少荷尔蒙的故事,但同时也在极力主张超出产品本身化外的东西,诸如感觉和图腾之类的诉求,被泛指为一种精神或是自由的象征。
哈雷,成了多数人的梦。
但不管这么说,哈雷是奢侈品,充满了张力和野性,它所要表达的是征服,或是对未知的向往。由于这是为真骑士打造的铁马,却比真马更为灵性,既有智慧,使得每一个零部件都具有了生命,且与人的情感融为一体,几乎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迄今为止,上溯百年,它始终成为美国人的骄傲,超越了国界,跻身美国本土文化的内核,甚至在全世界都为之津津乐道。
这就是哈雷。
相对于美国的“三片文化”,哈雷又是孤独的。它只是少数人的玩具。尽管它有很大的品牌号召力,知名度和影响力,但它毕竟不是大众的玩偶。在美国,有人说,年轻时开哈雷,年老时开凯迪拉克,此生就无遗憾。哈雷由此被设定,被追求,被象征。
也正因为与财富有关,与个性有关,与休闲有关,与诉求有关,与品位有关,这就决定了哈雷与众不同,超然于万物之外。
许多人迷恋哈雷,说得最通俗的一点就是自由,使本来很抽象的一个感念具有了物体的质感,变成了可驾驭的实体。但重要的是体验,尝到了“精神放牧”的远古幽梦转瞬间变成了现实。使铁马忠实于你走遍天涯海角,每个零件都会听见你的心跳,而在路上的兴奋就像好奇的驱动力永不衰减,能听得见引擎在低语,排气管发出悦耳的轰鸣,迎风的呼啸,疾驶于前方而成为永久的雕像。
现代骑士是哈雷创造的。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一
疯狂的摩托车队,就像一群黑蜂由远至近,瞬间来到眼前就变成了大鸟,雷鸣般从你身边滑过,如飓风,绝尘而去。蔚为壮观,好不威风。
这是我在德国高速公路上看到的一幕。凡是在反光镜中看到这样的“黑蜂”,驾驶员总会放慢车速,或是避让,等待那一轰而去的盛况,留下远送的目光。据介绍,在欧洲,开摩托属于真正的车迷,摩托车也就成了真正的驾驶者之车。但同时也受到尊敬。就像前面所提到的镜头,在高速公路上疾驶的摩托车,人们总会避让,或是放慢车速,这就是对骑手的尊敬。而骑手的一身戎装(头盔、皮衣、皮裤、皮手套、皮靴),足以使你肃然起敬,行注目礼。在达喀尔拉力赛中,最受尊敬的就是摩托车赛手,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在欧洲,开公路摩托车,都是排量不低的摩托,质量与性能亦不会差,价格不会比普通轿车便易。所以,能开上哈雷,不仅令人羡慕,还会被看作是个阔佬。在德国,我看到不少酒吧和宾馆都有摩托车的衍生品作装饰物,年轻人视哈雷小礼品为时尚。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到人们崇拜摩托不是出于交通工具的概念,而是满足征服与驾驭感,爱好者的痴迷程度不亚于染上毒瘾。用车迷的话说,真正有个性的摩托车都是要经过改装而成的,而改装费用将是等同于购车费用,甚至翻番。
有一次在欧洲高速公路的休息区,见一群摩托车手就好奇地问他们结伴而行,像是某个俱乐部的自驾游。他们说,这纯粹是体验驾驶的乐趣,但不否认以俱乐部的方式出现。事实上,以车会友这在欧洲很流行。如在意大利能见到不少结伴而行的自行车队,也是生着戎装(安全冒,自行车运动服,还有耳套等),他们不完全是为了旅行,而是一种休闲,寻找生活的乐趣,或是为作为户外运动的一种选择。闲聊中,哈雷,在摩托车世界里就像汽车中的劳斯莱斯,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这不是代步或机动车的概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表达,就像男人对于手表、美酒、雪茄的鉴赏,如同对艺术的欣赏,既细心又耐心的品味。
二
摩托车在一般人看来是城市机动化中最简易的私人工具,也没注意到这也会成为艺术品。这种轻视往往与它的价值存在是紧密相连的。记得最初人们青睐摩托车都是因其速度和出行的方便。这是相对于非机动车而言带来了许多方便,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借此发泄多余的精力或没法表达的荷尔蒙,有了很好的去处。
摩托车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一种时尚,极易表达个性。这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比较一致。喜欢摩托车的人总是年轻人居多,充满活力;亦有不服老的人,想返老还童。这与其说是寻找刺激之物,倒不如说是宣泄之器。自由是表象的,而骨子里则是一种反叛,常以嬉皮士的形态出现。
在这样的语境下,人们对于摩托车的理解往往是大相径庭,或截然不同。
在不少影视作品中,人们对“飞车党”的描述总是离不开娱乐界和黑社会的影子。骑手不是一身黑衣墨镜,就是纹身的彪形大汉,粗野的背后表现的是暴力与凶残,渲染的是恐怖或是野蛮。但另一面,摩托车的酷辣遒劲的造型风格和衍生品的设计又往往迎合了“感觉价值”的需求,成为“狂热者”仿效的风向标。
哈雷在这方面就是最突出代表。有人说,哈雷不用做广告,每年不少奢侈品都要借哈雷不同车款当道具来诠释产品的内涵与外延。由此,哈雷可节省不少广告费,反而在衍生品种每年要赚上近亿元美金,就像法拉利声称从不做广告,反而靠自身的魅力创造了产品以外的利润。哈雷也是这样,它是靠自己独特的品牌魅力吸纳了不少奢侈品成为它的点缀,或是其它奢侈品的绿叶。这是任何摩托车品牌所无法企及的优势。有人说,哈雷的文化价值已经超过了产品价值。
据介绍,以哈雷商标纹身的不在少数,这在其他品牌中很少见。这不仅反映了喜爱哈雷人群的痴迷程度,同时也是反映一种文化现象。上海一位老克勒(旧上海称有绅士风度的男人)对我说,哈雷在旧上海只有小开(有钱人家的公子)才玩得起。一位作家在一本讲述旧上海的豪门故事中就详尽地描述了开摩托车的时尚与风流,要远胜于今天日开宝马奔驰卡宴的潇洒,回头率要高得多。
三
哈雷走进中国消费者的视野还是近几年的事。但人们对哈雷的了解还仅限于圈子里的范围。而外界对于这个品牌的了解除了上述介绍的影视作品之外,还有受摩托车文化低俗化所造成的误解。
哈雷品牌得以百年不倒,巍然屹立在奢侈品牌的高端,这要感谢美国政府的扶持,以及哈雷传人对品牌的呵护。哈雷追求的不是销量,而是品牌的价值。据介绍,年产20余万辆的哈雷,可以说是不起眼的产量,在国内任何摩托车厂的产量都会超过这个数字。但是,哈雷几乎每辆车的单价都在1万美金左右,有的甚至更高,达1.5万美金,要比普通的轿车卖得还要贵。
然而,哈雷每辆车又都是不一样的。相同的也就不是哈雷。几乎所有的哈雷都是定制式生产,或是根据车主的要求改装。这就如同玛莎拉蒂、法拉利、劳斯莱斯等顶级豪华车一样,都属于专属性的车型,每辆车都是度身打造的。
哈雷就属于这种车型。这在摩托车世界里也就仅此一家。所以有人把哈雷比喻为独一无二的稀缺艺术品(它的每个零部件拆下来都能当艺术品,整个车身造型就像是一尊雕塑),又有很高的消费价值和感觉价值等。
有人说,买得起哈雷,还要消费得起哈雷。拥有哈雷只是跨进哈雷世界的一个门槛,而要驾驭哈雷还要有一套行头,从头到脚都要武装起来,就像一个真正的骑士,还需要有骑士的素养,懂得如何享受哈雷,从内心到驾驶都要融为一体。故有人形容,开哈雷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仪式,犹如宗教般那样神圣,整个程序来不得半点马虎。当骑着哈雷上路时,你才会感觉到一览众山小的空灵,穿越世俗的酷爽,以及威仪带来的自尊,追风的洒脱化作了一缕尘烟。
相对于美国汽车历史,哈雷也许更早些。尽管几度遭遇日本摩托车的廉价挑战,危及生存,但哈雷始终坚持小众化的品牌战略,将竞争对手甩在后面,靠的是哈雷的品牌文化,始终将用户的忠诚度放在了市场战略的中心位置,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客户价值。对此,哈雷可以自豪地说,他们的用户都是高端的精英人士,有着很好的社会地位和不俗的文化底蕴。
把骑士的精彩演化为哈雷所倡导的生活方式被固化。正如北京一位开餐馆的老外所说,哈雷不仅是我的至爱,也是我的财神。因为他的爱好,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开哈雷的朋友,给他带来了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意,打响了品牌。
在国门内,哈雷的车主有2000名左右,他们都享有不错的社会地位,有教养,很富裕,会生活,讲品位,但他们更像城市中的候鸟,很低调,偶尔放飞自己,在喧嚣的市井与繁华中寻找自己的家园。这是一个很小的圈子,却是时尚消费的领导者。拥有哈雷,成了前卫个性的代名词。但走近哈雷车主,就会发现他们是知性的族群,有着不凡的故事和人生。
静水深流。于无声处。
在中国,哈雷开始被人知晓。是因人,还是品牌?还有待破解。但我相信,人们接受的也许是哈雷的文化,重要的并不是摩托车之王的桂冠,而是它所传递的是内心的价值感。
2009年1月10日
修改于2月26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