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不怪异的日本车
(2008-12-03 10:18:51)
标签:
文化 |
纵观马自达的历史,是从小做起,靠生产轻型三轮车起家,后因生产转子发动机尝到了甜头,继而生产小众车型,并以技术擅长而被同行所认可,市场接受,逐成不错的口碑。相对于其他日本汽车公司,马自达属于比较新锐和开放,有个性的公司。在进入福特体系之后,擅长小众的特点还是得以保留,洋溢着鲜明的消费个性,这从马自达车主构成结构中可以分析出A、B、C来,被看作是适合城市化消费的汽车品牌。但在我看来,马自达是可以作为研究城市风尚的解剖书,还可以当作了解日系车演变的活标本之一。不过,我想,“势利”曾经是我们这个镀金时代不太体面的内衣,现在风潮变幻,内衣可以外穿了。汽车不也一样?由此,看马自达的风格演变,就像一个历史发展的蓝本,它的另类不在于形,而在于思,善于行;而他的怪异,并不等于是对灵魂的放弃,而是一种觉醒,顺应潮流的脱胎换骨,以另一种方式在表达。
另类不怪异的日本车
——从风格演变看马自达
撰文/颜光明
马自达在日本车中属于另类,所要表达的不完全是“大和文化”的主张,也不完全是商业化的倾销,现在倒是颇具时尚的汽车化符号。尤其近年来,马自达的广告宣传和车形变化,以及内在所散发的气息,已经脱离了亚洲文化的束缚,带有很浓厚的欧美文化的味道。
“马自达越来越美国化了。”
这是去年在东京车展上,我听到日本人在议论马自达时所发出的感叹,马自达是日本车的另类。这就很自然地想到,十年多年前,当福特成为马自达的大股东,派出高鼻子蓝眼睛的西洋人出任社长时,舆论一片哗然,令日本人难以接受。从此,马自达的造型风格发生变化。这似乎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我曾在东京车展上零距离地感受到马自达展台那种“日本车美国文化”强力冲击,也就产生了“日侨车”的概念。后来我与日本同行交流,他们也是这样认为的。事实上,日本的消费者把马自达当作了“准美国车”,美国人把马自达看作是“日本车”。这种感觉,事实上并不完全是产品本身原因,而是先入为主的主观判断,或者说是受一种情感的左右。正如日本汽车界的一位权威所说,日本汽车产业也不是固若金汤的城池,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下外国资本的介入日本汽车业已无法阻止,有的已经渗透很深。马自达就是个典型。随之,日本车的文化因子改变也就不可避免
在日本汽车公司中惟有马自达的译音和母语是相一致的,就像奔驰的翻译,可堪称一绝。而马自达的出名是生产出转子发动机。迄今为止,它仍就是世界上唯一一家生产转子发动机的汽车公司。由此,马自达汽车素有运动型著称(搭载转子发动机的跑车马力强劲速度快)就有了依据;在设计风格上追求时尚、个性和前卫。如上个世纪80年深受日本市场欢迎的马自达敞篷小型跑车ROADSTER(出口海外市场叫MX-5),就是装有转子发动机的跑车,曾经风靡一时,在日本创下了月销3000多辆的纪录。值得马自达引以为自豪的是,这是世界上不无二致的车型。上个世纪90年代初,这款小型跑车在上海世界名车精品展上出现过。娇小玲珑的跑车,黄颜色车身,炫艳夺目,就像个玩具,煞是可爱,后被一位海归的小姐以拍卖的方式购得。我曾以“袖珍跑车”为题,专门撰文介绍过这款车。
提起马自达,日本人还是很认同他的技术研发能力。如转子发动机,虽然不是马自达的发明,而是向德国买来的专利,经改进和再创新成就了马自达,出尽风头,一举成名,并一度跻身日本汽车界老三的位置。
故有人说,转子发动机在日本的成功,再一次反映了这个民族惊人的硬件优化能力。这种现象不仅反映在汽车领域,还有其他行业,还有手表、照相机、电视机和其他电子产品等。这些都不是日本的发明,但经过优化变得精巧、实用、价廉,返销世界,势如洪水,被看作日货泛滥,业已构成倾销之威胁。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用出口汽车所争的外汇,就可以支付全年进口的石油费用。”于是,日本因汽车出口引起的贸易摩擦曾使日本外交陷入困境。迫于欧美的压力,日本政府不得不在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向欧美实施所谓的“输出自律”,限制小汽车的出口数量。后又改变策略由“地产销”转变为“销地产”,仍就阻挡不住日本汽车向海外扩张的步伐。
日本汽车成功原因是什么?很多人都在研究,但成果寥寥,有突破的就更少。不过,能让人记得住的要数以低成本高效率出名的“精益生产方式”。但实际效果怎样,还只是个皮毛。正如国内某汽车权威感叹的那样,“我们早在30年前就学精益生产了,现在还在学,而且是零距离地照搬了。”不再动脑筋思考了。
“虽然很多汽车技术的原创并非源自日本,但日本却使这些技术实用化和量产化。”从深层次角度分析,这与日本的传统文化中“即物的性格”有关。有人解释为,“即物”只是日本“他力”文化的一种表现。也就是说,他力文化加上即物性格,使得这个民族对物有一种精益求精的执著追求,它能够把一件物品的所有不足点列出清单,一个一个地攻克,直至几乎完美无缺。转子发动机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但也不可否认,马自达这个品牌自从归依福特门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十多年前,马自达以进口车的方式出现在中国时,它的造型风格是以“水滴”著称,而商标也近似水滴,整个车身都是以“圆”为元素来表达。最典型的就是929。马自达的设计人员为此曾自豪地说,它的风阻系数是最低的。以致水滴造型成了马自达的招牌,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也就像最初的VOLVO740,给人以方正古朴的感觉一样。然而,当马自达以国产化方式出现时,却杜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新概念叫“轿跑车”(马自达6),一炮打响,红遍大江南北。原因就是在差异化中打出了运动性的特质,介于轿车和跑车之间的合二而一。在中高档车中开辟出一个“一车两用”的细分市场。后来玛莎拉蒂、奔驰也在跟风,打出轿跑车的牌子,但都没有马自达效果明显。
在我的印象里,新老马自达的区别是在造型风格上的变化。如果说先前的水滴型还有自己的主张的话,那么,现在的时尚外形更多带有山姆大叔的调教。有时会给人产生现在的马自达与VOLVO不仅成了事实上的兄弟,就连长像都有点接近了。就像谈到福克斯就会联想到VOLVO S40一样。在今年北京车坛上,如果细心的观众已经注意到,在福特的大麾下,马自达的产品元素和文化基因已经与美国文化糅合在一起了。从这样的背景下再看马自达,尽管在日系车中属于另类,但在美系车中则一点都不怪异,诠释了开放和自由,就像它的广告音乐,即激情奔放,又细腻抒情,将现代与传统交织在一个文化消费的网兜里,感受的是事实上带来的快乐,流行创造的激情。故有人说,现在的马自达很适合女性开,也有人说,现在的马自达针对的是年轻一族的需求,追随于青春的光影,演绎着美国的“三片文化”。
这种突兀,常使我陷入一种迷茫,不仅要问,现在消费的是汽车,还是消费的是文化?显然,这是个互为补充和互动的话题。但以马自达为例,先前的车主群体是以工商业主居多,年龄偏大,而现在的车主群体,年轻而偏于女性,纯率是私人消费的居多。在销量上马自达的保有量在同级车中不低,车型品种也不少,是市场上很活跃的品牌之一。这就与先前的市场反应截然不同,影响力也大不相同。结论是,以前买的是高档进口车,现在卖的是大众化的个性车。在国产化的背景下,马自达的营销方式参照了“流行文化”的思路,不断用新的概念和活动来推进品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在《势利,当代美国上流社会解读》这本书里,美国流行风尚的演变过程中,过去以权力、金钱、门第等为基础的阶层,现在逐渐让位于掌握符号、时尚和品位的新兴精英既成事实,揭示了后现代社会中新阶层划分的标准。联想到马自达造型风格的变化,有惊人的相似。此现象可以从VOLVO、现代、大宇等老旧型的对比中看到消费结构的变化,折射出当下社会阶层的悄然变化。“在势力的作用下,人们总是倾向于展示自己另类的一面证明自己在阶层中的位置。”对汽车的选择就是如此。这就为我们解读时尚找到了捷径,“谁比谁更有势力优势,谁比谁就更时尚。”
纵观马自达的历史,是从小做起,靠生产轻型三轮车起家的,后因生产转子发动机尝到了甜头,继而生产小众车型,并以技术擅长而被同行所认可,市场接受,逐成不错的口碑。相对于其他日本汽车公司,马自达属于比较新锐和开放,有个性的公司。在进入福特体系之后,擅长小众的特点还是得以保留,洋溢着鲜明的消费个性,这从马自达车主构成结构中可以分析出个A、B、C莱,被看作是适合城市化消费的汽车品牌。但在我看来,马自达是可以作为研究城市风尚的解剖书,还可以当作了解日系车演变的活标本之一。不过,我想,“势利”曾经是我们这个镀金时代不太体面的内衣,现在风潮变幻,内衣可以外穿了。汽车不也一样?由此,看马自达的风格演变,就像一个历史发展的蓝本,它的另类不在于形,而在于思,善于行;而他的怪异,并不等于是对灵魂的放弃,而是一种觉醒,顺应潮流的脱胎换骨,以另一种方式在表达。
2008年12月2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