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降息意味行情将这样走

(2012-06-08 07:08:20)
标签:

财经

美国

宋体

经济周期

存款准备金率

股票

分类: 操作感悟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26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

   对于降息其实很多投资者也是预料之中,早在去年的12月份中国政府第一次调低存款准备金率就已经给了市场一个信号---由于受到自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衍生的欧债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正在逐渐被拖入衰退的过程。

   其实很多投资者对于降息的出现有了感觉,但是多数都是“人云亦云”的符合而对各种理由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而降息为什么和衰退联系在一起也更加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我们需要了解利率变化的作用,这一点其实大家并不陌生,利率的变化是国家有效控制市场流动性的工具,当市场上流动性过剩的时候政府选择增加利率来收缩流动性;而当市场上流动性匮乏时政府也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来释放流动性,在经济周期里这两种现象分别出现在经济周期里的“过热”、“衰退”两个阶段里,因此利率的这两种变化也表明经济情况已经进入了“过热”和“衰退”的标志。

2011年的8月我曾经在青岛的“四象擒龙投资战法”的报告会上向投资者预示了这样的一个结果,并且在当时我对于全球的经济周期做了这样的一个划分。

第一阶段:从2008年的7月到2009年的7月,大宗商品以大豆为首开始自高点开始回落,随后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有色金属和化工品出现大幅回落,随后在2009年包括中国、美国等国家在内都推出了相应的“量化宽松”政策来救市,从而导致经济迅速从低谷拉升回来。那么我们把这个阶段定性为“从衰退阶段-复苏阶段”。

  第二阶段:从20097月到2010年的7月,这时候经济出现疯狂的上行走势,而伴随而来的是包括房价、菜价、大宗商品所有商品价格的暴涨,经济走势上丝毫看不到曾经出现经济衰退的迹象。随后为了控制不断上涨的cpi国家开始通过加息和提准的方式来压制通胀。因此这个阶段我们定性为“复苏阶段-过热阶段”。

第三个阶段:从2010年的7月到2011年的7月,国家为了控制不断增温的经济和CPI而不断出台政策压制首当其冲的通过限购来压制房地产市场的过热情况,再通过不断的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来降低CPI指数的增长,但是随之而来的却也因为贷款难而导致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走上台面而伴随问题的持续也出现了温州一些企业为了逃避高息融资而跑路的情况。这个阶段我们把它定性为“从过热阶段-滞涨阶段”。

那么还剩下一个阶段是没有走完的,权且我们按照前三个阶段的一年周期把它界定为2011年的7月到2012年的7月,按照经济周期的规律这个阶段被定性为“滞涨阶段-衰退阶”在这样的阶段里必然伴随大宗商品的快速回落,但是如何确定经济周期进入了衰退呢,着同样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在经过连续的加息阶段之后,再次出现降息的时候那么就标志经济周期已经进入到了完全的“衰退阶段”。就在去年124号中国政府将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了50基点,这在近三年来也是首次调降存款准备金率,这其实也是一个信号,因此我认为今年的7月份将是完全进入衰退的一个时间节点,而在这个时间前后政府选择降息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一旦我们了解了利率和经济周期的关系之后那么也就很容易利用这些信息来指导我们的投资行为。

对于降息这个对于投资走势的作用我们一定要了解任何的调控措施都只是为了让经济周期走势变得更加“和缓而平稳”切不可错误认为调控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经济周期的运行方向。了解到了这个“本”和“末”的关系之后其实我们就可以很清晰的知道“降息”由于增加流动性的作用必将对投资市场尤其是股市和大宗商品产生利好,但是这种利好仅仅是“短期行为”因此市场在短期出现良好的做多情绪之后必然迅速回归常态,这“昙花一现”的利多影响下投资者选择在推出相应消息之后及时的进行“获利了结”是一个聪明之举。如果错误的认为市场就此反转那么这是非常危险的。

综上说述,虽然市场低迷已经持续了相当的时间,但是切不可盲目的把“降息”和“转势”联系在一起,因为这两个情况不但不是“相辅相成”反而是“水火不容”的,投资的行为一定要顺应市场的规律,想要逆市场行为的“抄底摸顶”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对于投资者来讲真正理性的投资应当是“宏观顺势,微观逆势”,也就是说我们应该顺应宏观经济规律的“势”来指导操作。

那么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到来“投资的春天”呢?这个问题我已经准备好了答案,其实在很多的宏观经济学方面的著作里都有相应的答案,只不过我们没有深刻的理解而已,如果投资者对此感兴趣那么欢迎继续关注我接下来推出的文章或者登陆我的个人博客进行交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