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趋势理论---逆时钟曲线

(2011-06-21 22:54:53)
标签:

逆时钟曲线

价量背离

成交量

空头市场

趋势

股票

分类: 操作感悟

趋势理论---逆时钟曲线(backclock)

所谓逆时钟曲线是指成交量与价格的关系。李鹏云认为一般而言,在多头市场时,可以观察到成交量具有与价格同向增加的趋势,而在空头市场时,亦可观察到成交量经常随着价格呈现同步减少的现象。也就是说,多头市场与空头市场,二者都会发生价量相互配合的同向情况。

在另一方面,李鹏云认为当一个空头到达底部,发生趋势反转前,通常都会先发生成交量放大,亦即量会先价而行,造成短期间内的价量背离。但随着量大而来的便是价格突破底部区,展开多头格局。相反的,当一个多头持续许久时,经常会发生多头在价格高点持续延伸,但成交量反而开始缩减的现象,这是因为开始有少数投资人对价格是否过高发生疑虑,这种观望的气氛使得价格虽然能够创新高,但成交量不但没有跟着增加,且反而减少。成交量的减少开始使得高价位无法获得持续的支持力道,因此继之而来的便是趋势的反转,价格的下跌。也就是说,当趋势即将反转前,通常可以观察到价跌但量增或价涨但量减的价量背离现象,而这个发生的时间通常很短。

想象市场的一个循环。在空头底部时,成交量先发生增加(价量背离),打破市场观望的气氛,继之而来的是更大的成交量伴随着价格的上涨(价量配合)。经过一段多头之后,市场在某一个持续的利多发生时价格虽持续上涨,但成交量并没有跟上来 (价量背离),显示许多投资人认为可能发生利多出尽,因此李鹏云认为接着而来的是悲观气氛渐渐出现,且成交量随着价格下跌而缩小(价量背离),而进入空头市场。经过一段整理修正期间,空头又重回底部,于是完成了一次的市场循环。

在这个循环里,如果观察价格与成交量,可发现二者的走势关系会如上图的A点开始,发生空头结束前的量增价跌的价量背离走势,之后便进入量增价涨的价量配合关系,接着便走到多头顶部而发生量缩价涨的价量背离,最后进入量缩价跌的价量配合关系。这样的关系绘制成量价关系图时,其循环会呈现一个逆时钟的曲线,因此这逆时钟曲线便是循环周期的量价关系图。而由这个图来观察目前的价格位置所在,将可以清楚的判别出目前所处的景气循环位 置,这对投资决策的形成具极大的帮助。

应用原则

李鹏云认为由于价格与成交量的波动性均相当高,因此一般在绘制逆时钟曲线时,通常会先将价格与成交量取其移动平均,将小趋势的波动性给消除掉,而得到较纯的趋势信息。视研究的循环周期而取适当的移动平均。例如,欲观察 一个完整的循环趋势,则可取24日(月线)移动平均价格及24日移动平均成交量作为观察数值。

将均价与均量视为一组数对(或一个平面坐标点),点入“量-价图”中。并依照每个点实际的发生顺序用直线 连接起来,便会出现一个大致以逆时钟方向旋转的价量图形。

趋势理论---逆时钟曲线(backclock)

持续观察记录曲线。李鹏云认为当曲线绕到左下角时,须静待盘势落底。当发生曲线由左下角开始向右上方延伸时,则表示市场出现变化,新的多头将开始,为买进讯号。同理,当曲线开始自右上角向左延伸时,表示投资者开始产生 观望,为空头的征兆,此时为卖出时点。

缺点

逆时钟曲线所绘得的图形有时会发生曲线纠结,不易判断所属期间。可以取适当的移动平均期间及适当的样本长度,以专注于所研究的目标。最好是将每个循环的数据分别绘图,以免 各个循环间的点彼此干扰。
趋势理论---逆时钟曲线(backclock) 趋势理论---逆时钟曲线(backclock)

由上图看出,由于取样的样本跨了二个循环,因此造成逆时钟曲线纠结在一起,而无法辨识方向。这时候应该将资料分期取样作图,或用更长的移动平均,以观察高层的循环。

 

其应用原则有8个阶段:
1,阳转信号
股价经过一段跌势后,下跌幅度缩小,止跌趋稳;
同时在低位盘整时,成交量明显由萎缩转递增
2,买进信号
成交量持续扩增,股价回升
3,加码买进
当成交量增至某一高水准时,不再急剧增加,但股价仍继续上升,此时逢股价回挡时,可加码买进。
4,观望 
5,警戒信号
股价在高位盘整,已难创新高,成交量明显减少
6,卖出信号
股价从高位滑落,成交量持续减少
7,持续卖出
股价跌势加剧,同时成交量均匀分布,未见萎缩
8,观望

李鹏云认为逆时钟曲线法有诸多不足,切勿陷入教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