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倪伟:对互联网动态内容说Yes:CDN动态内容加速技术初探

(2013-01-07 13:39:01)
标签:

cdn

路由器优化

协议优化

杂谈

独家供稿:移动Labs

    传统的CDN通过将内容主动分发或被动缓存到分布式部署的服务节点,用户通过节点就近下载数据,避免长途数据包的长距离传输,从而达到提升用户的访问速度的 目的。但随着互联网中微博、论坛等实时交互性业务的广泛应用,大量的网页内容需要根据用户的请求动态生成,这时候边缘节点的缓存数据无法被重复使用,传统 的缓存加速技术也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在此情况下,动态内容加速技术应运而生。

    从技术角度而言,动态内容加速是CDN领域近年来最大的一项突破。2008年,Akamai率先将该技术实用化,并开始提供应用及动态页面加速产品;此 后海外主流的CDN服务商,包括LimeLight、Level3、Amazon等均对CDN网络进行升级,并开始提供动态内容加速相关的商用产品。 2010年之后,国内主流CDN服务提供商也纷纷研发并上线了面向动态内容的加速产品:蓝汛CDN称之为动态应用加速技术,网宿CDN的全站加速产品 (WSA, Whole Site Accelerator),以及帝联CDN的全内容加速(ACA, All Content Acceleration)。

    动态内容加速技术的思想是充分利用CDN大量节点的优势,将请求及响应消息以最快的路径传送至对端,最大程度降低传输过程中的时延。其核心是动态路由优 化技术,CDN管控中心系统首先引导用户访问距离其最近的边缘节点,通过该边缘节点进入CDN网络,随后数据包的路由完全由CDN接管,通常会按照CDN 节点之间的链路质量和延时,寻找一条最快的传输路径,将报文传输至源站。CDN节点之间通过专有链路或者VPN连接,以保障节点之间的传输质量。

下图给出了用户请求被引导的流程:
倪伟:对互联网动态内容说Yes:CDN动态内容加速技术初探

1) 用户解析请求传送至CDN全局管控中心,管控中心向用户终端返回最优的边缘服务节点地址;
2) 用户向该服务节点发出访问请求;
3) CDN网络内部的传输将按照管控中心指定的路由策略,按照最优路径访问;
4) 数据包被传递到高速接入源站点的服务节点,通过该节点将数据包转发至源站点;

   CDN通常会通过实时采集节点的服务状态和网络链路质量等信息,来作为判据进行最优路径判断,常用的策略还包括部署位置、跳数、往返时间(RTT)、丢包率等等。其整体目标是在用户进入的边缘节点A和内容中心/源站B之间寻找到更低RTT和更小丢包率的最佳路径。

    由于CDN内部节点之间的传输链路质量好、带宽大,QoS通常能够得到有效保障,为进一步提升传输效率, CDN还会针对这种网络环境对动态访问进行针对性的加速。典型的技术包括:

    1. 连接复用:通过节点与节点、节点与源站之间的TCP连接复用,保证每次动态请求到达时,服务节点和源网站之间的通路中连接都已经建立,减少因TCP建链所引发的时延;

    2. TCP协议优化:通过对TCP协议栈进行定制和参数优化,对传统TCP的拥塞控制机制、慢启动机制等进行调优,例如设置较大的初始窗口、更有针对性的超时重传机制和慢启动模型等等。下图给出了一个典型的TCP优化后的滑动窗口变化模型。
       倪伟:对互联网动态内容说Yes:CDN动态内容加速技术初探

    还有一些CDN服务商在节点之间采用私有的传输协议代替TCP协议,来进一步提升数据的在CDN内部的传输速度。


本博文发表在移动Labs的文链是:
http://labs.chinamobile.com/mblog/590/192545


【相关博文】
互联网Open DNS对CDN的影响剖析
CDN业界的并购之引子
【精彩推荐】
4G LTE相对于WiFi有哪些优势?
三星为何再次启动手机系统策略?这会对整个移动操作系统领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WiFi热点会成为无线数据流量的主要承担者吗?
为什么高铁上的信号那么差?
数据显示新浪微博占微博用户总停留时间71%
UC称用户数已突破4亿 在华或失掉先发优势
苹果iPhone勿扰模式新年失灵:专家称应致歉
Google拟打造一项复杂搜索 比用户更了解自己
智能手机2013年往哪里去?5寸超大屏成主流
热门话题:手机边框里的秘密
扫盲贴:15个安卓手机小技巧
搜罗几款新上市的智能手机 大家对比一下
推荐很好的基础知识-手机硬件知识浅谈
【哲理漫画】人生就像乘坐公交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