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正军:同质化时代的生存之道

(2012-06-25 13:13:12)
标签:

体验

服务

同质化

苹果

 

独家供稿:移动Labs

同质化,可能是我们在市场经济时代遇到的最具普遍性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决定了企业生死存亡的问题。冲破这个藩篱的企业必然鹤立鸡群,没能冲破这个藩篱的企业必定每况愈下,直至死亡。对一个企业如此,对一个企业的某项具体业务的生死存亡也同此道理。

那么,解决方案是什么呢?答案就是——在你的同质化产品的客户体验方面重点突破一两个问题,让客户一下子看到这个产品就永远记住你,那么你就鹤立鸡群了。我们以苹果ipad的案例来说明了这一点。

苹果ipad诞生之前笔记本电脑的竞争已经白热化,苹果的笔记本电脑在这个同质化的丛林中并不是十分突出,我们能够记得的笔记本电脑的头几个品牌如DELLHPIBM等几乎没有苹果的名字,但是,当他的ipad一出来之后,这个行业的格局迅速被打乱,HP笔记本甚至无以为继(正如苹果在手机行业后来居上,手机行业的格局迅速被打乱,巨头纷纷倒下一般),而苹果的ipad则 迅速占领这个行业的领导位置,成为万众瞩目的王者,并且凭借这样的策略的复制,在手机、电脑等行业迅速成为一个改变世界的领导者形象。很多讲品牌的专家把 这个原因归结于苹果的差异化定位,并杜撰出类似“切割”等等概念来,这固然表面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没有客户体验这个实质,恐怕这一切的差异化、切割都 是不靠谱的。

下面我们就谈谈苹果ipad如何在同质化的笔记本时代脱颖而出、做到这一点的:

第一,通过对客户体验的深刻洞察,明白了客户对笔记本电脑最大抱怨所在:太大、太重、太慢!

第二,针对这三大问题重点突破,不达到革命性的突破绝不上市发布——这就是大家重口称赞的乔布斯的坚持精神、“现实扭曲力场”!

1    笔记本、电源线、鼠标的体积——突破太大的问题,让客户一下子就记住!

1.1   鼠标彻底废弃,不用了,代之以触摸屏技术

    http://labs.chinamobile.com/upload/superblog_32139/19/E9BCA0E6A087E79A84E5AFB9E6AF94.jpg

1.2   笔记本本身的体积对比图

之一

     http://labs.chinamobile.com/upload/superblog_32139/26/ipad2E5928CHPE7AC94E8AEB0E69CACE79A84E58E9AE5BAA6E5AFB9E6AF94.jpg

 之二 

1.3   电源线的体积对比图

http://labs.chinamobile.com/upload/superblog_32139/24/ipad2E794B5E6BA90E7BABFE5928CHPE79A84E5AFB9E6AF94.jpg 

2    笔记本、电源线、鼠标的重量——突破太重的问题,让客户一下子就记住!

由于鼠标被彻底抛弃了,这三项加起来的重量起码比原来的重量轻了2/3,重量问题何当大的突破,由不得你不记住它,不用它!

 

3    开机时间、下载安装程序的时间App store————突破太慢的问题,让客户一下子就记住!

我这里重点以开机时间来说明,很多场合我都给大家对比过HP笔记本电脑和ipad2的开机时长,前者开机通常要120秒,而ipad2只需要揭开盖子就直接开机了,不超过5秒钟,提高了速度多少倍——14倍!

《乔布斯传》里记录了乔布斯如何重视开机速度这件事情的。一天,他走进麦金塔电脑操作系统工程师拉里·凯尼恩的办公隔间,说开机时间太长了,这个工程师开始解释,但他打断了他,说:“如果能救人一命的话,你愿意让你的启动时间缩短10秒吗?”凯尼恩说也许可以,他在白板钱给他算了一笔账:如果500万人使用MAC,每人每天开机都节省10秒钟的话,那加起来每年就要节省3亿分钟,而这相当于100个人的终身寿命!拉里十分激动,过了几周,乔布斯再回来看的时候,开机时间缩短了28秒! 

我 想,大家之所以能够记起苹果、选择苹果,无非是因为苹果在这几方面解决了大家的抱怨,给大家带来了革命性的体验。如果在同质化的产品竞争市场上,你的产品 解决了客户抱怨最大的几个问题,并且是革命性的,象乔布斯的苹果一样,你的公司能不鹤立鸡群吗?能不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导者吗?想不都难?!


本文作者发表在移动Labs的原文链接是:http://labs.chinamobile.com/mblog/32139/17736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