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独家供稿:移动Labs
认识论是哲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它最重要的研究课题是“知识起源”的问题。关于这一核心问题,康德之前的哲学史上有两个主要的流派:一类是柏拉图、笛卡尔、斯宾诺莎等人的“唯理论”。这种理论观点认为人类唯有通过理智才能得到完整的知识——“纯粹凭经验,只是靠例子来指导自己,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存在”[1]。与之针锋相对的是以洛克、培根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这一派的理论观点是知识起源于经验和感官。——“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2]这两种认识论其实都有着他们的局限性:经验论片面强调感觉经验和归纳法的重要性,贬低理性思维的作用;唯理论片面强调理性思维和演绎法的重要,否认感觉经验和归纳法的必要性。我们认为能够有效指导企业获取知识的认知论是二者的合理结合,主张知识既要有感觉经验的内容,又要有普遍性、必然性的形式。
进入知识社会,尤其是随着互联网和信息产业的发展,知识的拥有和创新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在这样的世界里,组织只有快速学习,并且赶在目前的竞争者之前,或是即将出现的竞争者之前学习,才有可能使组织具有竞争力。任何公司都可能和另一个公司拥有相同的技术;任何产品都可能被仿制。只有知识才是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有效提升知识生产率,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然而,因为认识论的不同,他们从认知到行为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国内许多企业非常重视经验论,它们或多或少地为培根获取知识的三步骤理论思路所影响“自然+感官-〉经验;经验+加工-〉规律;规律-〉知识”,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非常重视对“成功案例”、“最佳实践”的追求。这些企业较为轻视方法论,工作框架这些“形而上学”的手段。而在认知上能够较好地将唯理主义和经验主义结合起来的企业,则能够更好地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
过分重视经验论的企业,常会陷入重视“学习知识”而轻“学会学习”,重“灵感突发”而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胡适对实验主义方法论的概括)”;重“最佳实践”而轻“规范流程”的误区,造成资源极大浪费的同时,自身核心能力未能有效建立。这样的企业,同样也会谈“知识管理”。可惜的是,知识管理对于他们只不过是一堆越积越多的“经验”,总会有一天突然失去了继续维护或是更新的兴趣这些零散散乱的“知识”就会随风凋零。
反观在重视方法论的企业工作过的员工,常会让人感觉到他们的工作方式、运作方式、合作方式,甚至生活中的劳作方式、动作方式,都带有他们服务过企业的浓重的痕迹。或者说,他们被意识,方法和工具定过型了。在这些重视方法论而且拥有自身方法论的企业中,招聘新人时,并不特别着眼于新人的知识积累。他们更看重的是新人表现出来的意识、方法和工具。因为他们坚信,知识不只是来自于经验,而是知识框架和经验的结合。就如我们常所说的“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回到信息行业中,我们可以来看eTOM的例子,它是一种业务流程模型或框架,是业务模型策略的一部分。它阐述了电信运营商及其所处的经营环境,给出了企业内、外部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五大实体: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股东、雇员、其他利益相关者。eTOM给出了三大流程区域:1)战略、基础设施和产品;2)运营;3)企业管理。这三大流程区域进一步分解为23个一级流程群组和82个二级流程以及若干三、四级流程。这个理论框架可以作为业务流程、业务模型、IT系统建设等工作的起点,体现了“普遍性、必然性的形式”。在其基础上设计工作流程和业务就是“感觉经验的内容”。
在国外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合作中,唯理主义和经验主义结合的指导思想也非常突出。在这些合作中,除了所需要的落地项目外,企业对方法技能的获取也非常重视。这里具体包括了: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改进的途径等。一项合作研究项目给企业带来的成果除了直接的产品之外,还有产生这些结果的方法、过程、工具、手段和诀窍等。这些知识框架的获得,可以帮助企业构建自身在该领域的知识库。随着知识库的不断丰富,方法流程的不断规范化,企业能力也能得到不断的强化。
有的人或许会对此持异议“我们的企业也是通过了ISO9000认证的,我们有一整套标准的流程管理,怎么能够说我们不重视科学的方法论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是要考虑一下现实情况的。我们说,有一整套标准的流程管理并不一定就意味着这套流程管理是合理的、或者说是能够发挥出企业最大效能的。如果我们还是从经验主义的角度出发,简单地认为“存在即是合理”而对之前的流程进行描述,用所谓流程再造的帽子戴上,同样也是能够通过认证。但是这样的做法与我们所说的结合唯理论和经验论,用科学的框架来设计符合企业的方法论,打造企业最为核心的知识,显然是两码事。缺乏了反思和回顾总结,经验之会导致低水平下惯性的形成。部分企业常会有一种误区,希望避免“在流程重组过程中,对业务流程中的良性因素和不良因素缺乏系统的分析,完全推翻重来的做法导致流程再造缺乏延续性”。这种隐含着经验主义认识论思想的极端就会造成前述的流程完全滞后于已经发生革命性变化的产业(如Appstore的出现已经绕开了运营商直接服务于客户)环境。在需要“革命”的时机选择了“改良”。这种做法带来的结果就是无论怎样轰轰烈烈,最后形成的流程仍然是难以适应变化后的市场核心。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已经在实践上取得成功的企业需要有勇气作改变。如果能够勇于打破经验主义教条的认识论,重视知识的积累和提炼抽象,重视除工作成果之外的方法、过程、工具、手段和诀窍等自身的知识体系,就有可能在更高层次上构建企业的核心。
[1]莱布尼兹《人类理智新论》,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P503
[2]洛克《人类理解论》,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P366
权限:公开 来自:labs
本文作者发表在移动Labs的原文链接是:http://labs.chinamobile.com/mblog/104002/173164
【相关博文】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