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敏坚:运营商该如何抓住“移动云”

标签:
杂谈 |
独家供稿:移动Labs
借着4G这阵东风,“移动云”即将飘来,运营商们真的准备好了?
如果说“移动云”市场将会在未来5至10年间翻倍地增长,我想大部分人都不会有疑议。但说到谁将占据移动云产业链的主导地位,估计谁也不敢断言,毕竟移动运营商,新型的IT企业、终端厂商、云服务提供商等等都想要控制的移动云服务价值链中最有利可图的部分,谁也不是省油的灯,因此机会是不确定的,各有优势劣势,谁先谋划布局,谁先实施落地,谁的胜算就高。
为了便于分析各方力量之间的关系,我草拟了一张简单的生态图进行说明。
先简单阐述下各方的关系吧。
①以Google为代表的新型IT企业凭借先进的技术优势和客户需求捕获能力,在云服务市场已经先行一步,它们当然希望继续延续OTT的模式,自己搭平台,让移动运营商做通道,让终端厂商做基础支撑,它们直接面对客户进行服务提供和收费,但现在运营商也不再傻了,知道流经自己管道中的流量是蕴含大价值的,Google们还想over-the-top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另外,终端厂商也在蠢蠢欲动;
②以三星、HTC、诺基亚等为代表的终端厂商(apple太特殊了,不具代表性)希望凭借自己掌握终端入口的优势打造平台、开发应用,吸引用户和开发者,也是想走OTT的模式,但终端厂商一直以来在理解客户方面做得不是很理想,在做内容方面似乎也不太在行;
③移动云服务的提供商分两种,一种是依托于各大云服务平台进行销售,收益与平台商分成;一种是不依托各大平台,单凭借自身的网站和类似于网盟的宣传渠道直接面向客户进行销售。一般来说,小的服务提供商会倾向于借助成熟的平台,因为这样能简单而快速地面对庞大的用户群;而本身力量雄厚的服务提供商则会倾向于单打独斗,因为这样更具灵活性和控制力。很难说哪一种模式更好,成功的关键取决于提供的云服务能否得到客户的青睐。
④移动运营商的优势是得天独厚的,拥有暂时不可替代的移动网络,还拥有直接面对客户的机会;而其不足之处也一直很明显,创新性不足,洞察客户能力不足,除电信业务外其他领域的专业性不强等等,导致很多时候移动运营商的市场举措显得跟新型IT企业有点亦步亦趋的感觉,尤其是国内的运营商,可能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这方面的不足尤为明显。
在Labs前几天的首页头条《云计算在中国电信运营商的应用浅析》中,作者总结归纳了国内三大运营商在云服务市场的策略规划,我认真研读了一下,不得不说,三大运营商的战略都很宏观(缺乏实质内容),很全面(面面俱到),也很雷同(无法体现差异化),无非就是运用独有的电信能力,打造平台,聚集开发者,服务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通过商业战场中的很多案例我们知道,很多时候企业败就败在“全面”二字,究其原因,无非有二,一则“全面”意味着必须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更广的面上,结果面面俱到了,却无法深入,所谓术业有专攻,以一个“点到即可”与别人的“诚意之作”竞争,只能沦为鸡肋;二则当今时代的发展方向是共赢和融合,“全面”意味着将占据产业链的大部分环节,既做平台,又做内容,走的是自己的管道,还直接面向客户营销,用一句通俗点的话说就是“钱都被你赚完了,别人还玩个啥?”,加之目前的行业趋势已经从过往的“产业链”向以后的“生态系统”过渡,产业链尚可以有一家独大实现垄断,生态系统则必须通过与系统中的其他角色进行交融,互补有无,促进共同成长。
从这样的思考角度出发,我试图站在旁观者的角度通过几个问题去理清移动运营商该如何面对“移动云”的到来。
ü 问题1:内部定位 - 移动云业务是作为增值业务来发展还是基础业务来培养?
ü 问题2:外部定位 -重点是放在做平台还是做内容?做平台的话该如何体现差异化?做内容的话将侧重于哪方面(公众服务/企业应用)?
ü 问题3:产业链关系 – 运营商如何看待自身在移动云服务市场中的角色和地位?如何处理产业链关系,联合新型IT企业?联合终端厂商?集聚零散力量?
ü 问题4:客户关系 - 如何懂客户? 如何获得客户?……
以上几个问题我有初步的想法,但自觉不是很深入,还待查阅相关资料以充实,故在此留待下一篇文章详述。同时欢迎大家讨论和指正。
本博文作者发表在移动Labs的原文链接是:http://labs.chinamobile.com/mblog/388059/166595
【相关博文】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