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电信运营商的流量经营?

(2012-02-06 16:20:46)
标签:

杂谈

独家供稿:移动Labs

  今年流量经营成为运营商的主要经营战略,最近大家也都在说流量经营?

  首先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有说流量类业务普及率低啊,存活率低啊,要提升流量类业务的发展情况。也有说流量业务去年收入很差,一不小心挨了个小批,今年领导要重点做流量业务的经营,所以我们都要具备流量经营的工作思路。

  实际上,这些不是集团公司倡导的所谓的流量经营!而是被曲解了的流量经营。

  发展业务,提升业务的普及性,提升客户业务的有效使用性,这些还是站在业务层面的业务经营工作思路。虽说现在开始倡导流量经营,但现在我们仍旧按照做指标的习惯开展经营,没有真正接触过流量经营的先进思路,现今的经营思路仅仅还是停留在业务经营的层面。大家“所谓的流量经营”概念,只不过是从原来的捆绑模式,进化到重视消费者的是否使用流量的层面了,到此真正的流量经营还距今甚远,根本无从谈起。

  实际上个人认为,流量经营距离我们三大运营商还为时过早,应该说相距甚远!

  那么真正的流量经营是什么呢?

  用简单的例子来探讨,大家都知道,iphone已经成为街机了,持有率很高,玩iphone手机的人,最大爱好就是天天下载新玩意,每次的下载量都不算小,N多人同时下载的流量瞬间值很高,而我们的wlan网络速率或者有线宽带带宽均有限。结果大家发现了,wlan的网速越来越慢了,回到办公室也发现公司的网速越来越慢了,什么原因呢?就是有太多的客户在免费无偿的网络资源下,下载大流量类业务,造成网络资源占用率越来越高。最终运营商收到的网络投诉越来越多,不得已的情况下投入巨资继续升级网络带宽,资费还基本保持不变。但结果是,提速了以后,下载的人更多了,网速还是很慢,网络收入还是没增长,运营商该怎么办呢?不知道怎么办,因为运营商在为他人免费做嫁衣!!!

  所以呢,流量经营探讨什么呢?

  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今天我们从第一个方面,用户行为方面探讨:

  第一个方面呢,探讨用户行为,就是探讨如何控制用户的使用情况,比如根据用户的使用行为,优化资费模式。

  1、针对客户的使用途径:wlan下载的用户,采取一种略贵资费计划;针对固网宽带下载的用户,采取一种便宜的资费计划;针对路由器多用户下载的模式,采取一种客户端数量便宜的资费计划,通过区分使用途径,做好固移融合。

  2、针对客户的使用内容:聊天类的客户,推出便宜的资费计划,针对下载类的客户,推出较贵的资费计划,从而通过区分用户行为来管理流量和收入。

  3、针对客户的使用区域:wlan密集用户使用区域,推出较贵的资费计划;针对wlan用户群较少的使用区域,推出较便宜的资费计划。透过区域使用覆盖,调整网络覆盖的饱和度。

  4、针对客户的使用时间:区分白天和晚上,以忙闲时划分标准,界定客户的使用情况,推出两种资费计划,合理分配网络资源,缓解网络压力。

  所以呢,透过客户行为可以非常好的经营我们的流量,而不是经营我们的业务,业务仅仅停留在具体的应用上,而流量则上升到长期的战略行为上。只有保持战略的正确,才能够有效的开展进一步的工作。

  而现今,我们很多时候连用户行为划分的详单数据都已经沦为只有极少数个别人能够看到,需求部门根本无法使用的情况下,流量经营很多时候仅仅是一种理想主意。话说回来,详单的真正应用,还要具备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健全,要保证客户数据不会外泄,防止出现一不小心的个人行为导致的泄密,这些意外问题,会让我们苦不堪言。

  所以呢,流量经营现在仅仅只是一个概念的开头,更多经营思路,还待进一步探讨。

本博文作者发表在移动Labs的原文链接是:http://labs.chinamobile.com/mblog/58896/162618


【相关博文】

资费洞察——数据流量计算器介绍及思考

流量经营背景下的增值业务产品方案

【精彩推荐】

7大标准组织发起M2M全球通用标准制定

调查显示只有20%的互联网用户听说过QR码

项立刚:传感器成本制约物联网发展

物联网“十二五”正加速向医药渗透

国家政策助力物联网产业化进程

为什么扎克伯格会成功?

猜灯谜的那些事儿

数数那些游戏中的现实明星脸

最新《谍中谍4》主题壁纸下载

有了这个线式插座,从此电器不必再跟着插座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