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
春秋时陶朱公范蠡的经商名言,在产业布局时这话在现代一样经典。
云计算是移动互联网数据与流量的主要基石,相对于运营商搞终端,搞应用平台,我更建议国有运营商在迈向4G建设的时候,做好中国市场的云计算产业总局。
智能管道与流量经营,是今年移动战略的关键词。可是,如何做到智能管道,如何流量经营呢?
智能管道也好,流量经营也好,其本质是对数据的运营。
虽然现在移动互联网的流量消费价格因为市场发展原因,相对于我国的桌面宽带,价格显得过高。但从长远来看,LTE为核心的无线高速频谱,因为市场的普及率而降低个人单位消费价格,在价格与时间曲线上将会是一条反比曲线。
当无线个人消费价格下降时,以HTML5的网络应用,云计算为支撑的数据以海量的形式推给终端用户。在这样的应用消费趋势下,目前以五元为衡量单位的GPRS套餐消费阶梯消费方案显然不适合。比如说移动的20元包150MB,联通的46元送150MB加M与T消费包,在以HTML5与云计算为基础的应用下,一小时用尽是极有可能的:比如说通过微博分享、体验高清视频时,可能数分钟就消费了20MB。
运营商需要考虑的是,如果把语音用户重新划分不同的消费等级,比如说,为移动提供了主要ARPU的全球通用户,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部分流量和数据高消费用户可能是由神州行、动感地带的主力与全球通用户交叉形成。那么有一个命题,当移动将这部分用户花在桌面宽带的钱拉到移动网络时,对于这些用户是否值得?
一个假设就是,在无线宽带支撑与负载允许(考虑进LTE)的情况下,一个88元、98元的月租包是否默认允许该用户可以无限包流量?或者在不同的城镇区域,根据用户数量与网络支撑的不同,有不同的无限流量包提供消费?
如果因为市场竞争的关系,在几年后,这样的套餐运营商不得不提供,那么,运营商除了依靠流量收费外,数据支撑上是否还有空间?
假设对假设,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的数据支撑上发展空间是巨大的。特别在中国。
中国特有的经济体系,在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不断发展的同时,其基础数据中心,只能由运营商来完成。在移动互联网市场上,运营商是不可能去做到面向个人用户实施细致化服务,去管理用户的行为。
这些行为,还是交给腾讯、网易、新浪、盛大这样的门户去完成吧。除了这些传统的互联网门户,面向各行各业各地区,移动终端应用在政府部门、企业、学校到个人都有共性与个性的集合。
运营商能够做的,一是向他们提供宽带接入服务;另一个就是向这些大至行业,小到社区与个人的中间商提供数据服务支撑。
这个支撑就是云计算:除了以GB、TB的形式将数据租赁给开发商、服务商外,运营商还可集成供应开发包、结算支撑,而这方面支撑形成的关联收益,将会是除了流量收益外的另一个巨大收益来源。
对于目前全国以云计算为题的政府圈地运动,这些云计算基地都有个特点:除了空间数据租赁与接入外,没有后继发展力。这样的云计算中心将会是网络泡沫。
但是,在云计算发展阶段,谁将服务平台中心建好,软件平台中心搭建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拥有它的运营商,在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将是主角。
它的作用,将深刻影响到APP应用商店、手机支付、手机阅读等平台。会是怎么样的呢?
本博文发表在移动Labs的原文链接是:http://labs.chinamobile.com/mblog/106504_157463
【相关博文】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