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10个月时间内,央行已经连续5次降息。连续几次降息笔者都没有写什么点评,就是认为,其实降息对实体经济中的小微企业意义不是太大。
http://photocdn.sohu.com/20151028/mp38240002_1446001960467_2.jpeg
降息会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么?很难。
降息主要能降低国有企业及有特权的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而这些国有企业及有特权的民营企业,在市场中,很大一部分充当着二道贩子的角色,把从银行贷出来的资金,转借给小微企业。经济调整,小企业经济困难,坏账率升高,这些二道贩子可不傻,银行就是把利率降到0,他们给小企业的贷款成本照样会很高,因为要覆盖坏账,对冲风险。反而可能因为经济变差,坏账升高,而提高对小企业的融资利率。
而中国目前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是产能过剩。数量众多的企业,不赚钱都要维持生产。甚至有些小企业的销售价比成本价都低,亏钱都要维持生产。因为,如果不维持生产,贷款机构就会收贷,企业立马就倒了。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的第一驾马车——出口,自经济危机以后,增速下来了。因为欧美的老百姓以前过度消费了,现在要储蓄,消费能力下降了。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的另一驾,中国的消费,也就是内需,虽然在增长,但一时半会,不会增长太多。经济调整,老百姓收入下降,消费也不会增长幅度太大。
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后一驾马车,投资,以前只要遇到经济危机,就加大投资,对拉动经济是很灵的。
现在也不行了。为什么呢?因为投资,修路、开矿、建厂,最终还是会变成出口和消费。以前在欧美拼命消费,中国拼命生产的情况下,对欧美的出口高速增长。加大投资总是没错的,因为未来的产出总是不久的未来会被对欧美的出口消化掉。
但是,08年全球经济危机后,这游戏玩不下去了。中国的制造能力太强大,美国已经受不了了,它一直刺激消费,保持低利率,搞很复杂的金融衍生品,让大多数本来买不起房的都买得起房,最后房地产泡沫及金融市场泡沫破裂,它受到严重打击。中国玩命生产,它们玩命消费,也撑不住了。
这种情况下,中国应该怎么办?
开拓非洲市场、东南亚市场这些事一直在进行,对这些地方的出口哪里能和对欧美的出口比。
国内靠降息这些,是没大用的。比如一群人围着桌子吃饭,有体质差的,有体质好的,但食物有限,仅够其中一部分人吃的。每人都吃不饱,饿得奄奄一息。这种情况下,把未来吃的食物拿出来,让这群人都吃光,然后这群人一起全部饿死,是不明智的。就应该让一些体质差的饿死,节省食物,剩下的就全能吃饱了。在经济上,这就是去过剩产能。
一些落后的企业,就应该让市场淘汰掉,资源释放出来,比如工人可以去找工作到别的好的工厂。一批苟延残喘,靠贷款维持的企业破产,过剩产能压缩消失,供需平衡,经济才能转好。
去过剩产能,是一个非常痛苦难受的过程,但没办法,是必须要承受的,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出路。
只有去掉过剩产能,供需回复平衡,才能顺利进入下一轮经济景气周期。
最后附一个有个关于产能过剩并不好笑的老段子:
2011年全世界钢产量排名:
第一名:中国(不包括河北省);
第二名:中国河北省(不包括唐山市);
第三名:中国河北省唐山市(不包括瞒报产量);
第四名:日本
第五名:美国
第六名:印度
第七名:俄罗斯
第八名:韩国
第九名:中国河北省唐山市的瞒报产量;
(唐山市瞒报5000万吨产量,刚好比第十名德国多了一点)
在去产能过剩的经济调整期,不少P2P平台的资产质量会出现恶化,坏账率会升高。P2P平台的资产能力,也就是获得优质资产,并给资产合理定价的能力,越来越成为P2P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2015-12-17
9:43:16 作者:佚名 出处:水泥商情网
★★★
摘要:国家正在酝酿加快化解产能过剩难题,“这是今年中央‘重拳’治理的重要工作之一,涉及钢铁、电解铝、水泥、造船等产能过剩行业。”
-
http://www.snsqw.com/news/UploadFiles_9385/201512/2015121709454521.jpg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正在酝酿重拳治理产能过剩问题,将加快建立更为有效的退出机制,利用市场化手段进一步化解产能过剩。种种迹象表明,在国家加码治理产能过剩的过程中,钢铁行业首当其冲。
然而,尽管近十年来国家对钢铁业产能过剩频频调控,但是收效甚微,国内钢铁行业面临高产能和需求低迷的双重压力,产能过剩风险正在积聚,全产业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破产重组潮。
出击
国家将铁腕清理产能过剩
记者从权威人士处获悉,化解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已成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任务,国家正在酝酿加快化解产能过剩难题,国家发改委同工信部等多部委正对此积极调研并制定相关意见。“这是今年中央‘重拳’治理的重要工作之一,涉及钢铁、电解铝、水泥、造船等产能过剩行业。”上述人士说。
上述人士告诉记者,相关部门已进行了长时间调研,在目前行业政策规定的基础上,下一步将严控产能过剩行业新增项目,也将严厉整治违规建设项目。另一方面,通过能耗指标、环保核查标准、银行信贷、问责制等提高行业门槛,以市场化手段实现优胜劣汰,从而防止产能过剩进一步恶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些过剩行业都集中在基础制造业,涉及地方投资和就业,下一步国家还会考虑建立和完善更为有效的退出机制。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冯飞近日表示,正在制定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分业施策方案,钢铁行业是绝对性过剩行业,有能力退出的要加快“市场出清”。冯飞表示,目前部分传统制造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问题进一步凸显,特别是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船舶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供大于求的形势比较严峻。
冯飞认为,钢铁产能过剩问题比较突出,而且是一种绝对性过剩,同时也有结构性问题。钢铁行业所面临的问题就是怎样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传统制造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一是产能严重过剩问题进一步凸显;二是企业盈利问题;三是企业创新转型能力不足。“十二五”期间,中国淘汰落后产能取得非常明显的成效,主要集中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轻工、纺织、食品等19个行业。不仅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二五”既定的目标,同时还完成了追加目标。但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存在。
危机
钢铁行业巨亏百亿元
尽管武钢集团官方否认了那份裁员6169人的清单,但钢铁行业大规模的停产却是不争的事实,统计数据显示,从上年末至今年12月,中国钢铁停产产能达到6435万吨。中国的钢铁产能是10亿吨,钢铁企业有500多个(仅占6%)
中国冶金工业规划院(下称冶金规划院)12月3日发布预测,2015年中国钢材需求将达到7.20亿吨,同比增长1.41%;粗钢产量将达到8.34亿吨,同比增长1.71%。自2012年以来,上述两组数据呈持续下降趋势。
“这是从未经历过的。”钢铁业从业者王磊说,在他的记忆里,即使在2008年遭遇金融危机也未有如此大规模的停产。摆在眼前的事实是,不仅销售不顺畅,钢材价格下滑非常严重,已经远远超过了钢厂成本“红线”所能承受的范围,经营持续恶化带来钢铁行业普遍亏损。如今,钢铁企业停产潮已经持续一年,而且停产规模越来越大。
10月以来,福建三钢、宣钢、成渝钒钛、包钢、首钢长治、新抚钢等钢厂相继以生产线检修方式变相停产。而河北唐山地区不少钢铁企业高炉直接停产。11月14日,唐山淞汀钢铁厂宣布停产,成为继山西海鑫之后第二个500万吨以上的停产钢厂。
临近年末,和很多在钢铁行业摸爬滚打数十年的业内人士一样,王磊对于明年钢铁行业前景并不乐观,随着我国钢铁行业“黄金10年”的结束,当前我国钢铁工业已经进入“寒冬”,钢铁消费下降、供大于求矛盾突出、恶性竞争激烈、价格下跌、行业亏损严重。
“一吨钢亏将近200元,钢厂都在争相降价,情况日益恶化。”他对记者坦言,因为对后期市场悲观,一方面钢厂都在拼命压低库存,一方面也在通过价格竞争来销货,尽管今年以来铁矿石等原材料屡创新低,但并没有使企业转亏为盈,钢铁行业困境仍在持续发酵。
最新数据显示,纳入钢协统计的大中型钢铁企业中,1月至10月,大中型钢铁企业累计亏损386.38亿元,其中主营业务亏损720亿元,101家大中型钢铁企业中48家亏损,亏损面扩大至47.5%,平均销售利润率-1.5%。
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市场持续疲软,钢铁企业和用户资金都处于偏紧的状态,销售货款回笼存在较大难度,特别是货款回笼的现金比例偏低,钢铁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紧张的状态。随着负债率持续上升,债务风险越发显著。
“巨额亏损如此严重,还继续维持过高的产量一定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不但会引发钢铁行业的巨大风险,还会给其他相关行业带来风险。”中钢协副秘书长李新创说。
对策 改革审批方式
严格市场准入
摆在眼前的事实是,尽管政府重拳出击,但是近十年调控钢铁业产能过剩却收效甚微。《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多个协会取得的内部资料显示,以钢铁行业为例,2003年产能近3亿吨,2012年产能已经突破10亿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钢铁产能已经接近12亿吨。而另一方面,全球需求低迷,中国冶金工业规划院最新研究表明,预测2015年我国钢材实际消费量为6.68亿吨,同比下降4%,预测2016年我国钢材实际消费量为6.48亿吨,同比减少2000万吨,同比下降3%。
“集中审批、管控竞争的方式已难以抑制产能过剩。”一位业内专家对记者说,他表示,必须看到,因为目前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往往是地方政府财政支柱企业,涉及当地财政收入、就业、经济稳定等问题。另一方面,现在过剩的产能不仅仅是落后产能,还包括结构性无序发展产生的大量先进的产能,这些都是目前产能过剩政策调控无法根本解决的关键问题。
多位专家认为,化解矛盾的当务之急是严格市场准入,推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联动,严控产能无序扩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压缩现有产能,推动企业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但是从长远来看,要解决这一问题,还要尽快改变依靠行政审批的管理方式,转向更积极推动完善市场机制和减少政府干预。
我的钢铁网咨询总监徐向春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层次的问题是,随着我国经济结构逐步转型,以前依赖基础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朝着创新和科技方向转变,而像钢铁这样的基础性行业也必须随之进行调整,但实际上,目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并未缓解,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也并未改观,这造成了钢铁行业一直挣扎在亏损边缘的尴尬现状。从目前钢企经营面临的外部环境看,钢材需求已经接近饱和,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导致的需求下降,加上银行不再续贷的压力,更多钢厂在后期恐怕会面临资金断裂的风险。这也意味着,行业的洗牌力度会进一步加大,同时也会给钢铁行业后期的兼并重组创造更多机会。
经济参考报
国企,暂时看不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