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的收储制度
(2014-09-25 21:29:33)
标签:
财经 |
分类: 投资思考 |
因旱减产后国内玉米仍严重过剩
2008年,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波及各个领域,国际农产品市场步入全面下滑通道,国内市场也受到一定的影响。虽然2008年是我国玉米的丰收年,但当时粮价的下跌使农民面临增收美梦成空的窘境,玉米产业链条上粮食收购企业、玉米加工企业也深受影响。为稳定粮食现货市场价格、保护农民利益,2008年10月20日开始,国家启动第一批玉米收储计划,在东北产区计划收储玉米500万吨。随后又相继启动了三批收储计划,连续四批玉米收储计划总量达到了4000万吨。此后,国家玉米收储政策步入常态,玉米临储政策至今已连续执行了七个年头。
国家收储政策对保护农民的利益、提升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这是毋容置疑的。然而,收储政策也引发了一些业内人士的疑问。越来越多的临时储备使国家付出了高额的存储成本,且临储收购直接形成了与生产企业争粮的局面,也影响着价格的市场化形成机制,企业较难按正常的市场化思路经营,执行了7年之久的玉米收储政策已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是该继续实行收储政策,还是逐步走向市场化定价体系,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最近更有业内人士预期,在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取消玉米收储政策、实行市场化的保护机制是必然的方向。而未来调控政策市场化完善方向下玉米期货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承担更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