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奇葩的收储制度

(2014-09-25 21:29:33)
标签:

财经

分类: 投资思考
据说棉花已经逐步退出,这种过时的制度终于退出历史舞台。之前我们伟大的决策机构根据几十年前的物资短缺时代的情况或者是观念,制定了这种旨在“保护”农民的制度。搞得纺织企业放着优质便宜的国际棉花不能买,只能买国内昂贵低劣的存货。

好啦,今天又看到一则新闻“玉米降到白菜价”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685
不算不知道,原来美国玉米价“9月24日,CBOT 12月到期的玉米期货价格跌至每蒲式耳3.255美元
折合人民币多少呢
3.255×6.1÷25.4×1000=784人民币/吨
而我们的大连交易所年底的期货价格是多少呢?2327人民币/吨。难道中国人民真滴钱多人傻么?
再看新闻

因旱减产后国内玉米仍严重过剩

2008年,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波及各个领域,国际农产品市场步入全面下滑通道,国内市场也受到一定的影响。虽然2008年是我国玉米的丰收年,但当时粮价的下跌使农民面临增收美梦成空的窘境,玉米产业链条上粮食收购企业、玉米加工企业也深受影响。为稳定粮食现货市场价格、保护农民利益,2008年10月20日开始,国家启动第一批玉米收储计划,在东北产区计划收储玉米500万吨。随后又相继启动了三批收储计划,连续四批玉米收储计划总量达到了4000万吨。此后,国家玉米收储政策步入常态,玉米临储政策至今已连续执行了七个年头。

  国家收储政策对保护农民的利益、提升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这是毋容置疑的。然而,收储政策也引发了一些业内人士的疑问。越来越多的临时储备使国家付出了高额的存储成本,且临储收购直接形成了与生产企业争粮的局面,也影响着价格的市场化形成机制,企业较难按正常的市场化思路经营,执行了7年之久的玉米收储政策已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是该继续实行收储政策,还是逐步走向市场化定价体系,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最近更有业内人士预期,在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取消玉米收储政策、实行市场化的保护机制是必然的方向。而未来调控政策市场化完善方向下玉米期货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承担更多的责任。

2013年生产的玉米(国标三等)临时收储价格为:内蒙古、辽宁1.13元/斤,吉林1.12元/斤,黑龙江1.11元/斤,均比2012年提高0.06元/斤

说明国内的玉米价格正是被FUCKWAY人为抬高的。这样做扭曲了市场,表面上保护了农民利益,实际上提高了饲料价格(玉米价格占养殖饲料成本的70%),牺牲聊聊整个养殖行业的利益,以及我们吃肉一族的切身利益。

什么时候这帮脑残能睡醒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