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正规桶装油不会析出塑化剂
(2012-11-20 09:05:21)
标签:
塑料瓶塑化剂白酒塑料桶健康 |
分类: 新闻摘要 |
http://www.sanqin.com/article-19146-1.html
台湾塑化剂发生后,人们对塑料制品的安全颇为关注,尤其是塑料桶装食用油。端午节期间,记者走访北京一些超市发现,目前食用油使用的塑料桶多为PET材质;多个品牌的花生油、调和油、玉米油等塑料桶底部,大多标注数字“1”,材质为PET,还有少数塑料桶还没有标明材质。
昨日,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董金狮介绍,数字“1”代表PET,全名叫“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除盛装食用油外,一般矿泉水瓶、碳酸饮料瓶都用这种材料制成。PET透明度好,不需要加塑化剂,而且按照国家标准规定,凡是接触油脂类的食品包装不得加塑化剂,因此如果正规厂商按正常标准来生产,是不会也不应该析出塑化剂。
董金狮指出,PET耐热至70℃易变形,不能装高温液体或加热,也不要放置在阳光照射的地方,否则会分解出小分子有害物质,但这种物质并不是塑化剂。像很多家庭重复使用塑料瓶装水、酱油等,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据其介绍,塑料中塑化剂主要用于PVC材质的制品中,主要用于保鲜膜、地膜、棚膜、塑料凉鞋、塑料桌布等。
贵州白酒的整塑风暴源于省内已出现的塑化剂危机
“塑化剂和三聚氰胺完全不同,后者是人为添加。而塑化剂是一种乳化物质,酒体需要清亮透明,因此酒企都玩命的控制这个东西。”马勇说,尽管塑化剂不好控制,但企业都在根据自身工艺,尽量采取方法更换塑料制品,以减少产生塑化剂的环节。
2012年8月,中国酒协转发了去年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酒类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食安办〔2011〕23号文印发)。其中提到白酒企业:要加强酒类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辅材料的农药残留物检测工作;禁止在酒类生产、贮存、销售过程中使用塑料制品,加强对接触酒的塑料瓶盖的检测。
该通知虽是2011年下发,但整塑风暴却在2012年上半年才刮起。
白酒产品的塑化剂主要源于料接酒桶、塑料输酒管、酒泵进出乳胶管、封酒缸塑料布、成品酒塑料内盖、成品酒塑料袋包装、成品酒塑料瓶包装、成品酒塑料桶包装等。塑料袋、瓶装的成品酒,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品中的塑化剂含量会逐渐增高。
尤其是酒泵进出乳胶管,溶进白酒产品塑化剂最高,每10米乳胶管可在白酒中增加塑化剂含量0.1mg/kg。
5月,本报记者在贵州仁怀市茅台镇见到,多家酒企将塑料白色接酒桶换成不锈钢桶。当地酱酒生产商怀庄集团董事长陈果说,不光是接酒桶,凡是和酿酒接触的塑料部分全部换完,窖池不能用薄膜覆盖,工人不能穿胶鞋踩曲。他表示,该企业的酒泵进出乳胶管已换成了进口不锈钢管。
“白酒是酒都的支柱产业,产品不能含塑化剂,这是仁怀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仁怀大小酒企全部整改。对检查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取消生产许可证。”仁怀市酒类发展局长欧先奇说。
除了政府的强制要求,贵州白酒的整塑风暴源于省内已出现的塑化剂危机。
贵州名牌产品老干妈在出口欧盟时,因塑化剂含量超标导致销售受阻。对此,马勇表示,这就是塑化剂惹的祸。“老干妈”辣椒酱玻璃瓶盖用的是塑料垫圈,塑化剂在油中溶解率很高,容易迁移。
11月19日,五粮液股份副总彭智辅说,起云剂事件后,加强了食品安全管理,企业可以通过技术改造解决问题。他表示,五粮液产品采用的瓶盖,都不是普通塑料,而是PET材料,不含塑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