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旅行团

标签:
山西羊杂汤吃货炸油糕美食 |
分类: 游记 |
这次出门都是一帮吃货,出门之前就已经在网上查找了当地好评食肆,出名菜点了然于胸。
深圳也有不少山西菜馆,像西贝莜面村已经到北京开了分店。里面有几样东西还是比较受欢迎的。我最喜欢的是一个点心:炸油糕。是用黍米面——又叫黄米面、糯小米面(黍米自古就是五谷之一不过现在南方到少见了,家乡倒有)——包上豆沙馅油炸而成。这次几乎每顿都有点,吃的很够。面食做的很多花样,比起陕西的要精致些,以刀削面为主,还有剔尖、拨烂子、拨鱼、栲栳栳等等,种类繁多看得我眼花缭乱。
山西菜有几个小菜比较有代表,像过油肉、炝炒牛心菜。山西虽说也是西,但不像西安饭桌上那么多牛羊肉,反倒是猪肉占多数,比较符合我们胃口。
在太原的第一顿是在小店区一个饭馆吃的。太原的哥们找的地方,主菜是香酥鸭,卖相一般,但是味道很好。也是面饼裹了鸭肉蘸酱吃。
羊杂汤也是一个著名小吃,这里叫羊杂割,一般做早餐,下烧饼吃。郝刚刚名气最大,刚吃完第一顿,哥们就在盘算桌吃羊杂汤。这个郝刚刚的老板就叫郝刚刚,靠卖羊杂汤挣了不少钱,结果染上赌博,亏了一大把钱,跳楼了。现在老婆主持生意,还照样火爆。于是冒出很多山寨“X刚刚羊杂割”,不过老百姓还是认老牌子,每天都排长队来吃。我们好容易找到柳巷街的一家店排上队,可巧队伍前面一个阿姨女儿就在深圳,真是世界小啊,更巧赶上停电,店里面的电锅无法工作,只得悻悻而归。
不过这点小挫折是难不倒吃货团的兄弟们的,很快我们又找到一家鼓楼羊杂割如愿以尝。羊杂的膻味比羊肉更胜一筹,所以对于喜好羊肉的吃货属于佳品,而对于不喜好羊肉的童靴就是难以下咽啦。
莜面是一种偏红色的作物,看上去和小麦差不多,(所以说四肢不勤五谷不分,我看烟叶和莴笋就差不多)在山西、内蒙一带很多,估计比起小麦应算是粗粮吧。栲栳栳就是用莜面做的一个个拇指粗的卷,蒸熟了蘸调料吃。
拨烂子是当地土话,实际上是用土豆丝裹面粉炒的,吃起来倒蛮香的。
在大同吃的一顿是火锅。另一顿就在云冈石窟吃的。据说大同的特色一是炸油糕,二是烧卖,三是卤兔头。烧卖好像一般,油糕和其他地方也差不多,兔头倒是第一次吃,也没吃出太大特色。
好了,出西口之后到了呼和浩特。吃焖面。一口大黑锅,先把豆角、排骨、土豆放锅里焖熟,再放面条,面条就放菜的面上,盖上盖继续焖,到面条也被蒸熟为止,揭开锅搅拌均匀就可以吃了。和老婆做的蒸面条差不多,不过当地豆角比较新鲜,加了土豆口感沙沙的,排骨也挺香,味道不错。晚上吃的是酒店附近的一家川菜馆子,麻辣香锅,吃的也很过瘾,免费米饭平均一人两碗。服务员小妹很热情,不过忙得厉害,她说老板找不到服务员。
蒙人是不怎么吃面条、蔬菜的,他们的饮食基本上就是肉加奶,所以一个个长得很壮。在鄂尔多斯吃了一顿蒙餐,酸奶上来是不加糖的很酸,我们一般得加点糖才喝得下去,加炒过的小米比较香。内蒙的羊肉很香,直接水煮蘸料吃最佳,据说现在要卖到40多一斤了,南方吃到的羊肉大概都是云南江苏一带产的啦。风干牛肉据说是成吉思汗当年的军粮,现在则是一种小吃了,先挂着风干,差不多了再烤熟,奇香。做手信合适。
这次出门时间比较长,每天芥末大吃大喝,每天都撑得慌,肚子有些受不了。回家后就想喝点稀粥。原来做一个吃货还是很不容易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