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用自动控制的原理进行宏观调控,行吗?

标签:
转载 |
分类: 转载 |
本人曾经学习的专业是工业自动化仪表,曾在一家大型军工企业从事温度控制工作,对经济尤其是宏观经济,那是相当的陌生,生活中从来不看《新闻联播》,原因有二:一是看不懂,二是假大空。后来,转行从事了与房地产有关的工作,于是开始从头学习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尤其关注有关房地产和宏观调控方面的内容。工作虽然变了,但以往多年形成的那种思维习惯没有变。
眼观近几年的宏观调控,尤其是针对房地产的调控,本人那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谈不上空军,也算不上多军,因为我自己还需要买房,而从事的工作又多少与房地产相关,房价走势的高与低对我而言都不是好事,也都不是坏事。在此,本人仅以从前自动控制的原理来分析房地产及宏观调控。
先来介绍一下从前的工作的基本内容:单位是一家军工企业,所在部门是从事金属、非金属材料热处理及验收检测的,单位里有高中低温多中电炉、烘箱、冷库等设备,本人的工作就是要保证这些设备的性能满足材料处理所需温度的误差范围。这个误差范围视材料、工艺不同而不同,像铝合金可能要求± 2℃,而其他较粗糙的材料及工艺则可能允许±5~10℃,而温度点则视材料和工艺从-200℃~1200℃不等。本人在此以电炉升温过程为例进行介绍,调控思路和原理如下:
通常情况下,设备内的温度就是室温,理想情况下是设备在需要的时候能用最短的时间从室温上升到所需控制的温度点(设定点,如500℃),且能保持在该温度不动,即恒温(如图一所示)。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一种古老的控制方法是两位式控制。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控制方法,即一开始使电炉全功率加热,待炉内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达到设定点时,由仪表切断加热电源,通常炉内温度还会惯性上冲,但由于已经切断加热器,温度不久就会开始下降,待炉内温度下降到设定点时,仪表重新启动加热,但电阻丝发热需要一个过程,因此,炉内温度还会惯性下降,……如此周而复始,实现的结果是把温度控制在设定温度点上下摆动的一个区间内,这个区间如果满足工艺要求,那还是允许的(如图二所示)。这种落后的控制方法如今已经极少使用了,实现的效果如同您家里非变频空调、冰箱一样。
为了弥补上述方法不能事先调控和滞后调控的缺点,有了一种叫PID(比例-积分-微分)的控制方法,其原理就是利用微分、积分电路的提前和滞后控制作用,防止温度波幅过大。操作过程中需要设定好恰当的PID参数,否则,控制效果也很差。如果参数设置较好,则可实现的控制效果如图三所示(波形在2-3个以内)。
然而,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上面的方法也过时了,现在普遍采用的智能控制,本质上就是计算机控制系统了,即便是没有联网的单一设备,也凭借安装在控制柜上的智能仪表实现了智能控制。在技术上,小日本那种肯钻研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我离开原工作之前,公司已经使用日本岛电公司生产的智能仪表多年了。原理复杂,在此仅作简单描述:系统开始工作前,启动智能仪表的自适应功能,仪表开始对设备进行加热和降温过程的自动性能检测,经过三个如图二那样的调整周期,仪表自动生成针对设备的一套智能参数,重新启动设备,于是,便可以走出与理想升温状态最为接近的波形来(如图四所示)。
近几年中国房地产经历了全功率加热的过程,去年的这个时候(9月28日),国务院出台了房贷新政,犹如仪表通知切断加热源,浇灭了红红火火的房地产交易市场,全国各地“降声一片”,由于被切断了融资和销售回款两个资金来源,房地产开发企业可谓钱袋空空,除了少数依靠资本市场或者大股东支援而保存实力的以外,单纯靠在房地产市场打拼的企业都绷紧了资金链条。房地产市场的黯淡直接导致了全国多个城市土地流拍,土地出让规模的减少意味着几年后的房地产市场供给减少,因此,这实际上是市场本身的一个自动调节功能在起作用。但是政府坐不住了,土地收入的减少让地方政府头疼不已,于是,一些地方纷纷出台救市举措,其中一些措施完全与去年国务院的调控措施相左,虽然媒体上评论很多,但是国家层面似乎对此不置可否。在此,我把它也归纳为一种调整,一种对去年调控举措的调整。我们知道,政府从来就没有说过要让房价下降,自始至终,因此,出现目前这种状况绝对不是政府所希望看到的。因此,我们可以把地方政府的救市看作是对去年调控政策的一种纠错行为。根据温度控制的原理,也就是说是传感器感觉温度过低了,开始重新启动加热器了。
房地产如此,股市也是如此。
在股市从998点一路高歌猛进冲向6124点的途中,是居民无赖的选择过程,利率屡次下调,年利率尚不能支撑物价的月涨幅,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全民都没有安全感,唯一的依靠就是自己的积蓄,因此,谁不想自己养老的钱多几个啊,再说一路疯涨的房价已经让很多人忍无可忍,如果我有5万元,买不起房,存银行贬值,还不如去股市碰碰运气,况且是在广大专家所说的“黄金十年牛市之中”呢。都说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啊,上涨的途中,除了遇到“半夜鸡叫”以外,几乎没受到任何阻挡。然而,大洋彼岸的次贷风波终于通过“蝴蝶效应”传到了中国资本市场,“大小非”、“圈钱”的推波助澜,将中国股市直接拉回了N年以前。新华社、政府给股市打了多少次“强心针”都不见起色。经济学上有个名词叫“羊群效应”,在股市上表现得真是淋漓尽致,而这种效应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惯性太大,上涨时期如此,下跌亦然。中国股市的走势依然是标准的图二走势,始终逃不过“上涨-打压-下跌-救市(包括再救市)-上涨”这样的走法。
房市、股市如此,其实纵观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一不是如此,万物都在找寻均衡的过程中摇摆不定。
其实市场是有智能仪表中的“自适应”功能的,但是,我们所在的圈层中,受到的干预过多,造成的效果不是减小了经济波动的幅度,而是加大了幅度。这也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对“防止股市大起大落”这句话那么深恶痛绝的原因。
经济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当然没有控制一台加热炉简单,影响市场的因素千差万别,显然要复杂得多,这就使得我们的当局者在指定政策的时候更要秉持谨慎的原则,俗话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不求在现实中做到图三、图四的效果,但求利用图三、图四的方法把图二的波动幅度减小到最低。
还以房地产调控为例,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政府早一点把首付比例作适当提高,会有那么多炒房的人吗?炒房的人没那么多,房价会涨那么多吗?炒房的人没那么多,“断供族”会有那么多吗?“断供族”没那么多,金融风险能有那么大吗?
我自己也需要买房,但是我要说,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如果首付连3成都付不起的人,真的不应该考虑买房子,而现实中他们之所以急于买房,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很需要房子的一群人,除了生活水平提高以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预期房价将上涨,所谓“买涨不买跌”的因素使然,而国家对贷款条件的降低和金融机构急于拓展业务又给了他们购房的可能。因此,“房奴”是国家政策和居民自身的共同产物,而炒房者则是房贷政策过松的产物。
记得2000年左右,市场上就有了按揭这个概念,而当时采取按揭方式购房的人,都是本身具备一次性支付大部分甚至全部房款的人,他们之所以选择贷款,无非是有超过贷款利率水平的收益渠道而已,当年的房价也相对稳定,虽有上涨,但幅度都不大。但是近两年,很多人的首付款完全是东拼西凑的,这样亢奋的市场是不健康的。这是因为这样的市场基础,所以去年国家仅仅提高了二套房的首付比例,同时略提贷款利率,居然就导致了今天市场的冷清,可见房地产市场的不健康已经到了何种程度。一个健康的市场不应该连这一点风吹草动都经受不起。我要说,就是因为前两年国家的政策过于松懈,直接导致了市场的不健康,而今天的调控,只是在纠偏,它来得晚了点,因为,有的地区,的确已经有泡沫了,这一纠偏,很有可能就会物极必反。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出现,唯一的办法就是恢复市场的理性,现在看来,有一些这样的转机了,但是,这个过程,也需要消费者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