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岛事故”影响美国30年

标签:
美国三里岛事故反应堆福岛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杂谈 |
分类: 新闻摘要 |
日本史无前例的大地震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目前,福岛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已经外泄,同时东京电力公司承认核燃料棒可能已经溶解。尽管专家与媒体均表示核污染不会大规模蔓延,然而自1954年人类建成第一座核电站以来,核危机的不断上演始终将人们笼罩在核污染的阴影之中。
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研究与反思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媒体与专家指出,此次日本爆发的核泄漏事件更像1979年美国“三里岛事故”的重演。那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经历核反应堆的“炉芯熔毁”,虽然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但美国人对核能安全性的认知深受影响,并因此将核电的发展停滞了30年。
“三里岛事故”的阴影
1979年3月28日凌晨4时,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三里岛核电站第2组反应堆的操作室里,红灯闪亮,汽笛报警,涡轮机停转,堆芯压力和温度骤然升高,2小时后,大量放射性物质溢出。
紧接着,反应堆二次回路冷凝水泵出现故障,由于两天前维修时的一个出水阀门没有打开,反应堆的冷却水不断流出,但一时间没人察觉,而系统自动添加高压注入冷却水不久,却被控制人员错误地关闭阀门给挡了回去。这一系列失误造成的结果就是反应堆堆芯冷却水逐渐丧失,部分燃料棒锆包壳和铀燃料熔化,大量放射性物质,特别是氙、氪之类的气体与碘一道从反应堆释放出来,并有少量放射性物质随部分冷却水的泄漏而释放。
事发之后,运营三里岛核电站的公司的第一反应是宣布局势可控。但在污染蔓延两天之后,美国核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了关于核泄漏危险性的报告。正是在该机构的建议下,宾州州长下令核电站方圆5英里内的孕妇和儿童撤离,10英里内的学校全部关闭。但很多人举家出逃到12英里外。由此,整个美国为此震惊,附近有核电站以及在建核电站的城市,民众纷纷集会示威,要求停建或关闭核电站。首都华盛顿到处是反核标语。
直到6天后,出事反应堆堆芯温度才开始下降,蒸气泡消失——引起氢爆炸的威胁消除了。100吨铀燃料虽然没有熔化,但有60%的铀棒受到损坏,反应堆最终陷于瘫痪。
影响美国核电发展思路
据媒体介绍,在“三里岛事故”之后的调查中发现,除了设备本身的问题外,事故主要由一系列人为误操作造成,而且事故产生的重大破坏力量主要在反应堆内,对于外界的辐射出乎意料地小。
以在事故中泄漏的放射性碘的影响为例,它比之前的预想小得多,只有核管理委员会假定的三千分之一,居民所受辐射剂量如此之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核管理委员会后来裁定,三里岛事故不是一次“非常核事故”。
尽管“三里岛事故”没有造成任何人员死亡,也没有导致核电站被毁,但该事件的发生却对全球核电产业的发展影响巨大。
据悉,“三里岛事故”令核电的快速发展受到美国民众的指责,核电和核能成了一个备受批评和攻击的议题。核泄漏和核武器试验使得普通美国人对核辐射产生了强烈忧虑。
从当时整个美国的能源结构来看,核电的发展可以使美国部分摆脱对石油进口的严重依赖,而这一点与当今日本的想法完全相同。
但“三里岛事故”后,曾经拥护核能的人士也纷纷闭口,美国核管理委员会匆忙宣布暂停颁发新的核电站营造和运行许可证。1979年底,卡特总统表明政府态度:“核能应当作为最后一种可供选择的能源。”因此,“三里岛事故”为当时的反核运动提供了最好的“例证”。从1979年起的30年来,美国都没建起一座核电站,直到后来的奥巴马政府才重启了核电项目
————————————————————————
一直对日文的中译很迷惑,不是音译法。像福岛的发音应该是FUKOXIMA。查一下原来是按同样的汉字不同读法“翻译”的——这也叫翻译吗?:
单词Naoko,汉语翻译过来,是日本人的人名“直子”。人的名字,不论是哪个国家的语言,发音都应该是接近其本身的名字。问题中的这日本人名,是英语“走偏了音”,还是汉语“走偏了音”?这种情况还不少呢!为什么对人名要这样翻译呢?
恕我直言,这是楼主不了解日语所致。
谁都没走偏音,直子在日语中就念做Naoko,因为日语的汉字发音和中文是不同的,特别是日本汉字一般都有两个发音,一个叫训读(和语),也就是日本自古以来的语言发音;一个叫音读(汉语)是借自中国古汉语的发音。比如“直”这个字就可以发“Nao(なお)”“Choku(ちょく)”两个音,你所说的直子的发音取得就是前者。诧异自然非常大了。
中国在翻译日本人名地名时本着中国人容易理解和记忆的原则,选择了字形而非发音。比如大阪日语发音是Osaka,如果按照发音翻译成中文就是“奥萨卡”,你会知道这是大阪吗?
因为中日两国的历史文化渊源,同用汉字,所以会造成这种独特的现象。同样的,中国人的名字在日语中也发和中文不同的音,比如刘翔的话,日语发音就是“りゅうしょう(Lyuu S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