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常识打败巫术
(2010-05-11 10:38:33)
标签:
送股拆细资金流出成交额资金净流入股票 |
分类: 投资思考 |
小时候以为印成铅字的都是真理,长大了才知道也混有很多真理教(抄李大眼的)股市里面更多了。
一、送股
从早年的老八股中大家尝到不少甜头,每年都是10送10,然后再填权,大变活人一般大变活钱。后来才弄明白,蛋糕还是那一块,只不过给你再切一刀,怎么就变成送了?上市公司本来就是股东的,管理层来给你切多一刀,怎么就成“送”了?在国外,这叫“拆细”,用词不达意忽悠了多少傻子。
二、资金流向
每天报纸都在鼓吹,某某板块流入资金**亿,某某板块流出资金**亿,读者眼前仿佛呈现一幅画面:白花花的银子流到某个板块,于是这个板块就涨起来了,真是直观!一下把庄家抓了个结实!但是你再仔细想想,股市交易不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如何叫做流入,如何叫做流出呢?百度一下(如今GOOGLE有点脱离国情了),有这样的解释:
“举例说明:在9:50这一分钟里,钢铁板块指数较前一分钟是上涨的,则将9:50这一分钟的成交额计作资金流入,反之则计作资金流出,若指数与前一分钟相比没有发生变化,则不计入。每分钟计算一次,每天加总统计一次,流入资金与流出资金的差额就是该板块当天的资金净流入
这种计算方法的意义在于:指数处于上升状态时产生的成交额是推动指数上涨的力量,这部分成交额被定义为资金流入;指数下跌时的成交额是推动指数下跌的力量,这部分成交额被定义为资金流出;当天两者的差额即是当天两种力量相抵之后剩下的推动指数上升的净力,这就是该板块当天的资金净流入。换句话说,资金流向测算的是推动指数涨跌的力量强弱,这反映了人们对该板块看空或看多的程度到底有多大。”
可笑!所有的交易量均是按照相比前一分钟指数是否涨跌来判断归入流入或是流出,那我举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种假象与现实的差异:
假如某板块在开市到收市前均是缓慢下跌,那此间的所有交易均列入“资金流出”类别计算,最后一分钟出现一笔交易量很小的涨停板交易,则只有最后一笔交易列为“资金流入”那该日必然显示为资金净流出,而实际上该日涨停。
还是回到疯癫的Mr.market的理论更为合理。
居心叵测者多,我们还是以常识来辨识真相吧。
BTW:在搜寻解释的时候还顺便看到一本书《金融的逻辑》,觉得很不错。作者撕开孔家店温情脉脉的假面具,用经济的观点剖析中国社会的各种现象。对比了中美藏富于国(附带不断加税)和藏富于民(不断减税)两种做法对于国家经济效率的影响,分析了拼命存钱与借钱消费两种理财观对个人乃至国家的影响。观点清晰论据充足,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