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不是股神
(2008-11-02 20:24:25)
标签:
股票 |
巴菲特历年发表的致股东信,皆隐藏了一个重大的玄机:其真实身分,并非「股神」。
巴菲特在日前公佈了致波克夏的股东信,再加上《富比士》杂志公佈巴菲特以620亿的身价规模,挤下蝉连多年的比尔盖兹,再登首富。巴菲特的注目度,顿时大幅提升。
历年来,由巴菲特亲笔撰写、致波克夏投资公司股东的信函,向来是了解巴菲特的最佳方式,也是所有对于资本管理有兴趣的个人投资者和企业家,极佳的参考教材。
今年的股东信,已有报章媒体做了多数的重点摘要。但我将从极为殊异的角度,切入解读,在往后的专栏内容中,陆续与大家交流、探讨。
首先要直击的观念就是,巴菲特的真实身分,并非「股神」,这是在透析巴菲特财富成长轨迹时,最重要的观点之一。这一点若先没有清楚的认识,对于阅读股东信、甚至理解巴菲特的投资概念,可能都会限于片面的理解。
■放弃炒股,才开始累积巨大财富
巴菲特在年轻时,的确是炒过股,但称不上股「神」。并且,真正让巴菲特累积巨大财富的,并非是巴菲特在炒股技巧的逐渐精熟,反而是在于巴菲特与之渐行渐远、彻底放弃了之后。
巴菲特39岁时,毅然决然解散了原先的以股票买卖、套利交易为主的合伙投资事业(甚至他也曾经发起类似台湾委託书大战那样的手法,来影响公司决策),而将全部金力投入波克夏控股公司的运作。
至此,巴菲特放下「金融交易者」的身分,走上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一条身价不是以「股票交易买卖」组成、而是由企业价值成长累积的道路。并且,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下,近几年,波克夏的成长动力,已有结构性的改变。
怎麽说呢?翻开巴菲特今年的致股东信,可以发现,自1993年到2007年,波克夏每股投资的複合年成长率为14.3%,逐步下降;然而在每股盈馀方面,却由1965-2006年的17.9%,上升至近年的23.5%。传统的「有价证券投资」也不再位居要角,取而代之的是「收购及经营权的取得」,后者的成长,近几年较前者高出许多。
■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资本配置
巴菲特在过去的股东信提及一个重点的见解:他在波克夏集团内的定位,是完全放手让旗下事业的经理人来表现,他只担任激励、塑造及加强企业文化,以及最重要的,资本配置方面的工作。由股东信中细细探究巴菲特的思维,可以发现,巴菲特的思考、格局、下笔的语气,都不是一个「股神」,他的真实身分,其实是「企业家」、「资本家」:挹注长期资本到企业个体。取决的条件,在于企业经营团队、长期产业生态、安全程度的考量,而不在华尔街气氛或量价技术面。
尤其,巴菲特对波克夏集团挹注长期资本企业经理人,像是奇异的伊梅特(Jeff Immelt)、及富国银行的柯塞维奇(Dick Kovacecich)…等,展现出的讚赏、那种对于「人」的信赖和欣赏的气度和风范,在其亲笔撰写的股东信中,表露无遗。对于人、以及人与人之间合作所创造出来的无限潜能的重视,这是巴菲特与一般金融交易者截然不同的差异,也是资本管理的真意。
真要细究巴菲特的投资方式,那麽,让波克夏近几年的滚雪球般成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巴菲特的「事业投资」,而非偶尔为之、小试伸手的「财务投资」(如中国石油、外汇差价的操作)
■跳脱「金融交易者」的自我限制
你可能会有疑问,若不靠买卖股票获利,巴菲特的身价是如何成长的?关键字在于「资本」和「企业」。
如前所述,巴菲特在波克集团中的主要功能之一,就在于对旗下企业做出最妥善的「资本配置」,使其在充分信赖和长期无虞的资本挹注之下,有充分发展空间。随着资本挹注的企业的不断成长,巴菲特的身价不断提昇。
此一认知,极为重要。原因在于有人认为,所谓投资,就是要有手边持有变现之后的现金,才算「入袋为安」。这样的认知,等于是戴上了「巴菲特是因为操作功力一流,极少误判,所以能成为世界首富」的镜片来观察他,很容易陷入一种不切实际的迷思,认为「透过不断买卖股票,换取现金,就能致富」,这是「金融交易者」的思维。
「金融交易者」和「资本家、企业家」心态的不同,在投资的企业遭逢困境时,最能展露。巴菲特旗下的企业,并非一路风平浪静。例如,大家记忆犹新、9-11事件中,被两架客机冲进、轰然倒塌的双塔大楼,就是由波克夏集团的保险公司承保。一般「金融交易者」在标的面临此一重大事件,必然是想在第一时间力求停损、脱手。但若是抱持着资本家的思维,就能将一般只看到「操作失利」、「市场看衰」的侷限,成功转化为「旗下企业受到挑战、应予以妥善的资本配置」的气魄。
回过头,想想自己,即使手边的现金能转化为「资本」不多,或是掌握的投资组合不若波克夏控股公司那般庞大,那都没有关係,最重要的在于气度、在于视野,当你能以一个资本家的高度,看待你的投资组合如同控股公司,只挹注资本到你清楚认识、有心与之共存共荣的企业,那麽,你将在往后的财富之路,展现完全不同的思维格局。
巴菲特在日前公佈了致波克夏的股东信,再加上《富比士》杂志公佈巴菲特以620亿的身价规模,挤下蝉连多年的比尔盖兹,再登首富。巴菲特的注目度,顿时大幅提升。
历年来,由巴菲特亲笔撰写、致波克夏投资公司股东的信函,向来是了解巴菲特的最佳方式,也是所有对于资本管理有兴趣的个人投资者和企业家,极佳的参考教材。
今年的股东信,已有报章媒体做了多数的重点摘要。但我将从极为殊异的角度,切入解读,在往后的专栏内容中,陆续与大家交流、探讨。
首先要直击的观念就是,巴菲特的真实身分,并非「股神」,这是在透析巴菲特财富成长轨迹时,最重要的观点之一。这一点若先没有清楚的认识,对于阅读股东信、甚至理解巴菲特的投资概念,可能都会限于片面的理解。
■放弃炒股,才开始累积巨大财富
巴菲特在年轻时,的确是炒过股,但称不上股「神」。并且,真正让巴菲特累积巨大财富的,并非是巴菲特在炒股技巧的逐渐精熟,反而是在于巴菲特与之渐行渐远、彻底放弃了之后。
巴菲特39岁时,毅然决然解散了原先的以股票买卖、套利交易为主的合伙投资事业(甚至他也曾经发起类似台湾委託书大战那样的手法,来影响公司决策),而将全部金力投入波克夏控股公司的运作。
至此,巴菲特放下「金融交易者」的身分,走上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一条身价不是以「股票交易买卖」组成、而是由企业价值成长累积的道路。并且,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下,近几年,波克夏的成长动力,已有结构性的改变。
怎麽说呢?翻开巴菲特今年的致股东信,可以发现,自1993年到2007年,波克夏每股投资的複合年成长率为14.3%,逐步下降;然而在每股盈馀方面,却由1965-2006年的17.9%,上升至近年的23.5%。传统的「有价证券投资」也不再位居要角,取而代之的是「收购及经营权的取得」,后者的成长,近几年较前者高出许多。
■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资本配置
巴菲特在过去的股东信提及一个重点的见解:他在波克夏集团内的定位,是完全放手让旗下事业的经理人来表现,他只担任激励、塑造及加强企业文化,以及最重要的,资本配置方面的工作。由股东信中细细探究巴菲特的思维,可以发现,巴菲特的思考、格局、下笔的语气,都不是一个「股神」,他的真实身分,其实是「企业家」、「资本家」:挹注长期资本到企业个体。取决的条件,在于企业经营团队、长期产业生态、安全程度的考量,而不在华尔街气氛或量价技术面。
尤其,巴菲特对波克夏集团挹注长期资本企业经理人,像是奇异的伊梅特(Jeff Immelt)、及富国银行的柯塞维奇(Dick Kovacecich)…等,展现出的讚赏、那种对于「人」的信赖和欣赏的气度和风范,在其亲笔撰写的股东信中,表露无遗。对于人、以及人与人之间合作所创造出来的无限潜能的重视,这是巴菲特与一般金融交易者截然不同的差异,也是资本管理的真意。
真要细究巴菲特的投资方式,那麽,让波克夏近几年的滚雪球般成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巴菲特的「事业投资」,而非偶尔为之、小试伸手的「财务投资」(如中国石油、外汇差价的操作)
■跳脱「金融交易者」的自我限制
你可能会有疑问,若不靠买卖股票获利,巴菲特的身价是如何成长的?关键字在于「资本」和「企业」。
如前所述,巴菲特在波克集团中的主要功能之一,就在于对旗下企业做出最妥善的「资本配置」,使其在充分信赖和长期无虞的资本挹注之下,有充分发展空间。随着资本挹注的企业的不断成长,巴菲特的身价不断提昇。
此一认知,极为重要。原因在于有人认为,所谓投资,就是要有手边持有变现之后的现金,才算「入袋为安」。这样的认知,等于是戴上了「巴菲特是因为操作功力一流,极少误判,所以能成为世界首富」的镜片来观察他,很容易陷入一种不切实际的迷思,认为「透过不断买卖股票,换取现金,就能致富」,这是「金融交易者」的思维。
「金融交易者」和「资本家、企业家」心态的不同,在投资的企业遭逢困境时,最能展露。巴菲特旗下的企业,并非一路风平浪静。例如,大家记忆犹新、9-11事件中,被两架客机冲进、轰然倒塌的双塔大楼,就是由波克夏集团的保险公司承保。一般「金融交易者」在标的面临此一重大事件,必然是想在第一时间力求停损、脱手。但若是抱持着资本家的思维,就能将一般只看到「操作失利」、「市场看衰」的侷限,成功转化为「旗下企业受到挑战、应予以妥善的资本配置」的气魄。
回过头,想想自己,即使手边的现金能转化为「资本」不多,或是掌握的投资组合不若波克夏控股公司那般庞大,那都没有关係,最重要的在于气度、在于视野,当你能以一个资本家的高度,看待你的投资组合如同控股公司,只挹注资本到你清楚认识、有心与之共存共荣的企业,那麽,你将在往后的财富之路,展现完全不同的思维格局。
前一篇:笑话10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