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知识不是力量,知识只是土壤。

(2014-03-08 11:39:25)
分类: 教育

“知识不是力量”,目的不是要宣扬知识无用论,而是希望借此名重新思考学习的本质。

 

网络时代,知识容易得到,见识却未必容易产生

 

如何分辨两者,还需回归教育本身。苏格拉底曾言:“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

 

南桥是和我有过合作的翻译中最为出色者之一:他思维敏锐,富有洞察力和想象力。他也是一个跨国型的人物,对于中国、美国、爱尔兰文化都涉猎深广。和他合作期间,我发觉他能自如而优雅地穿越在各种文化之间。我恭喜他开始出版自己的图书,我相信,他身上和我商谈翻译时所体现的那些品质,也一样会他自己的书里体现。

因为知识是想象力土壤,没有知识根基的想象力只能低空飞行,难以穿越云霄。

 

 

中国在90年代初的时候有过一股出国的热潮,那个时候很多中介公司和培训学校好像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新东方是后来最出名的一个。那个时候人们也不挑所谓名校,以为国外只要是所大学都好过清华北大,只是这些年,这些海归们游了回来更多变成了海待。

曾一个在常青藤名校管录取的人说中介公司递来的简历他们看都不会看一眼,原因是一个立志上名校的人竟然都不会自己查找信息搞定所有申请文件,这样一个没有主动学习能力的人怎能期望他日后有所成就。

 

知识是什么,我想更多的其实是人获取知识的能力。

网络时代的发达,使得获取知识更加容易,但是知识就像摆在你面前的汪洋,撷取仰头喝掉,却也只能靠你自己,别人无法替代。

就像现在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其实一直在免费开放,只要交纳一定数额的押金。可是,愿意把每个周末时间耗在图书馆的人又有几个呢?

 

这也难怪,我们自小所受的教育一直是为了出人头地和高人一等,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考一所好的大学。数学,语文和英语,我们学的大部分其实在以后的人生所用甚少,我们不论天赋好坏个人所长,剥夺了童年和兴趣爱好,被教育成一个“完美”的人。

谁会真的在乎知识的获取的意义?除了那只是一块事业成功丰厚收入的敲门砖。

同样,谁都真的在乎你长大成人的你是否真正的幸福快乐

 

人觉得中学比较像是堵,堵住了个人欲望,挣扎和反抗。老师是教的,学生是听的,只管学习,心无旁骛,所有跟数理化无关的一切都要被扼杀。而西学更像是疏,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偏好而自然生长,主动吸收想要学习的东西。

近年来,这样的风尚越来越受到推崇。只是具体操作执行的时候,老师和家长都不免又回到了原来的老路。其实任何事情真的搞清楚和弄明白并没有那么难,建议困惑时候可以读读此书,本书更像一部美式教学手册,面对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作者文笔平实,用最浅显的语言叙述着最真的道理,最难得的是一直怀揣着谦卑和敬畏的心探讨着教育的发展,何为最好的教育。当然对于我这种成年人看着也是受益匪浅,很多道理其实是根本相通的,人生的感悟也是,当受尽了所有应受教育后,如何改进自我,如何获取知识的能力,人生的大学其实每个人都要进修。

不只是那些还在上学的人。

只要你有觉醒,任何时候都不算晚。

 

“问题解决型人才”是任何时代和社会都需要的,但是首先把它作为教学理念提出来,大概还是美国。如果说把教育的目标从“获取知识”转移到“解决问题”中确实有一些新东西,那么最根本的就是把“知识”从天上拉到了“地上”,消除了“知识女神”头上的光环:离开了现实问题,知识的价值变得十分可疑——这倒是符合美国一贯的实用主义思路。恰恰美国人还有一手把理念付诸于实践的绝活,这就是南桥所关注的“项目型的学习”:

 

“卢卡斯认为,学习一定应该是‘项目型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要带着解决问题的目标去学习,而且这个目标必须是某个现实的目的,而不是一种教科书上的编造”。

 

我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确实发现“project”在学校里无处不在:做论文是project,阅读计划是project,至于大家课后凑在一起讨论老师留的问题,那当然更是project。美国的project教育是“从娃娃抓起”。南桥在书里举了几个例子,比如让学生建一所房子,还有种南瓜等等,跟大学里的project形式相去无几,都是提出一个大致的目标,让学生自己搜集信息、解决问题。我有一个在西雅图的表弟,是个地道的ABC,前年我去他家玩的时候刚上十年级。他的寒假作业中就有这么一项project:调查周围人的年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生活习惯等等,然后还要做成PPT说明其中的联系。问卷是他自己设计的,数数有三十多项,看得出下了一番功夫。更夸张的是一张黑板上满是圈圈、框框和纸条,与我那位读MBA的舍友相比也没什么区别了。你说从这样的project里能学到什么东西?要说是社会、人口、统计的知识,我估计半节课也讲完了。事实上这个project也没花他太多时间,不过两三天的功夫,但是他自信能独立解决一些重要的问题,这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了。

 

正如南桥所说:“这种以目标为指引的学习还会让学生产生批判思考,他们会审视从各个渠道得到的信息是否可靠,这些信息来自什么地方,可否验证”,这是被社会真正看重的能力。相比之下,具体知识反倒不是那么重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