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家队运动医学教父陈正韶:我为体操王子“扫雷”

(2008-09-18 11:55:55)
标签:

李宁

队医

体操

伤脚

陈正韶

分类: 媒体报道

 

文/傅力/北京晚报记者/2007年9月26日

 
有人说,运动员成长道路上最大的困扰就是伤病。无论是训练还是比赛,因伤退出,因伤致残,甚至因伤死亡的事件屡有发生,如何保证运动员身心的完整几乎成了世界运动医学的难题。当年,我国体操名将李宁若不是遇到了一位优秀的“保护神”,很可能就无法续写以后六枚金牌的传奇,无缘“体操王子”的称号,这名“保护神”就是我国著名运动医学专家、前国家体操队队医陈正韶。  
  不打封闭“救”了李宁
  年过七旬的陈大夫体格壮实,声音洪亮,那精神头像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说起队医的工作,陈大夫做了个形象的比喻——运动员前进途中的“扫雷器”。谈起那段为李宁“扫雷”的往事,陈老先生仍心有余悸。1980年,陈正韶从国家男女排球队调到国家体操队担任队医。那个时候,中国的体操项目还属于冷门,影响力和知名度比不了排球、足球,参加世界大赛的机会也较少。到了1981年11月份,世界体操锦标赛在莫斯科举行,这可是中国体操界的一件大事。不多的世界大赛机会对于志在腾飞的体操选手来讲非常难得。李宁是队中的希望之星,被寄予厚望。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李宁在赛前的一次跳马训练中,脚部严重扭伤,不能行走,被队友搀着离开训练场。陈正韶看着肿得像馒头似的脚面,看着一脸稚气的小李宁,既心疼又着急,运动员受伤不仅要忍受皮肉之苦,还要承受心灵的创伤。过几天就要正式开赛,李宁能否披挂上阵关系到他的前途。
  当天晚上,陈正韶和另一名队医安大夫对李宁进行了敷药治疗。第二天上午,领导不让陈正韶去赛场,而是留下来给李宁的伤脚打封闭。陈正韶心里明白,封闭只起到麻醉作用,不能治其根本,但形势所迫也只得如此。来到李宁的房间,看到小李面无表情,一声不吭,陈正韶的内心非常难过。打封闭之前,他再次对伤处作了全面检查,检查完,拿针的手犹豫了。伤脚的痛点太多,如果打封闭,至少需要10毫升以上的剂量,本来伤处已积了不少液体,如若再打封闭,液体增多,几天之后李宁断无伤愈的可能,可是领导的吩咐也不好违背。思忖良久,陈正韶坚信自己的判断,大胆决定不封闭。这个决定冒着极大风险,如果因此影响了训练和比赛,一名队医难辞其咎。
  第二天晚上,领队和教练员们围在一起讨论出场名单,李宁能不能上场成为讨论的焦点。教练们一遍遍地询问陈正韶和安大夫,两天后李宁的伤脚能不能恢复?陈正韶理解教练的苦衷,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小李的技术水平无人替代,可作为医生,从爱护运动员的角度讲,陈正韶不能做出肯定的答复。但有一点陈正韶必须说明,李宁的伤脚痛点太多,如果一味打封闭,无异于饮鸩止渴,对运动员造成的伤害后患无穷。
  教练们又来征求李宁的意见,李宁躺在床上还是沉默不语,看得出他的心里也在作着激烈的斗争。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直研究到夜里12点也没有定论,只好先去休息。可谁也睡不踏实,第二天一大早,众人都起来了。领队直奔李宁的房间探望伤情,推门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床上空无一人!这么重的脚伤,不好好休息,还到处乱跑?领队有点生气了,立即发动大家寻找。很快,李宁被发现了,他没有走远,正在楼下独自跑步!教练领队又惊又喜,难道说奇迹发生,李宁的脚伤好了?
  教练赶快把李宁叫上楼,让他作几个动作,像什么金鸡独立,双脚跳等等,居然是像模像样,教练们欣喜若狂,当即拍板:李宁上场参赛。比赛那天,李宁未受到伤病的太多困扰,取得了优异成绩。凭借这一佳绩,李宁获得了参加1982年在前南斯拉夫举行的体操世界杯的资格。而也就是在这届世界杯上,李宁光芒四射,一人独得六枚金牌,开创了“体操王子”时代。体操项目在我国也一夜走红,成为关注度最高的体育项目之一。
  可回过头来想想,李宁成功的每一步都是环环相扣,如履薄冰。如果陈正韶的责任心稍有懈怠,一念之差打了封闭,李宁也就不能上场参赛,上不了场自然取得不了好成绩,没有好成绩当然无法参加第二年的世界杯,六块金牌也就无从谈起,“体操王子”的时代更是水中望月了。  
  满腹气体从孩子的胸腔喷出
  陈正韶最早在扬州学习西医,1959年毕业后调到南京工作。不久,上级将其调往国家体委担任队医。陈正韶虚心好学的品质颇为出名,这次能百里挑一被领导看中,一点也不令人意外。早在实习期间,他就注意观察,别人都下课休息了,他还泡在医院急诊室里不肯离开。终于,他等来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抢救过程,令其终生难忘。
  一天,一位妇女抱着一个昏迷的孩子哭喊着跑进急诊室,室内的气氛骤然紧张。值班医生简短而有力地问道:“怎么了?”“花生米卡住了”。“好,准备手术”,医生护士迅速就位,医生手起刀落切开孩子气管,只听“噗”的一声,一股浊气伴着血腥从孩子的胸腔内喷出。看来,卡的时间不短了。随后,医生又取出气管中的花生米,缝上伤口,小孩得救了。看到这一幕,陈正韶感慨万千,对患者来讲,时间就是生命,整个抢救过程没有一句多余的话,没有耽误一秒钟,挂号、交费统统省掉,全力以赴与死神赛跑。这段经历为陈正韶后来打造快速诊断,快速医治的本领提供了范例。
  陈正韶学于西医,成名于中医,博采各家之长是他成功的法宝,特别是对中医的药敷和按摩极感兴趣。他常利用随运动队走南闯北的机会到处取经,不耻下问。女子跳高选手郑凤荣脚伤很重,他就陪着郑凤荣来上海找一位有经验的老中医看伤。老中医一边治,他一边学;到了四川,当地一位名医的药敷技术很高,他也跑去请人家赐教;到了江苏,听说一老中医治半月板拿手,陈正韶登门拜访;到了昆明,打听到有人能治胃疾,他也虚心求教。北京的名中医最多,陈正韶更是百问不厌,如鱼得水。  
  祭出“场外招”陈正韶不惧红牌
  陈正韶还特别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队医的岗位给了他得天独厚的条件。陈老先生曾长期跟随国家足球队,遇到的意外伤病最多。1992年,中国足球队与日本队在广州进行了一场重要对抗。开赛之前,段举的腰突然不能动弹,这可把教练急坏了,布置好的战术和打法眼看要泡汤。陈正韶提着药箱来了,多年的实践,已让他练成了一副“神手”,无论什么地方,只要用手一摸,就知道问题所在。陈正韶微闭双筋,双手摩挲着段举的后背,找到了!原来是腰椎出现了错位。“好,站稳了。”话音未落,陈正韶用大拇指巧妙一顶。再看段举,佝偻着的腰伸直了,痛感也没了。真是太神奇了,在场人大喜过望,陈正韶还是不放心,和段举约定,比赛中如果腰部不适,立刻举手示意,而小段打满了90分钟。
  像这样“救火”的例子很多,陈正韶从医四十余年,袁伟民、高丰文、郎平、孙晋芳、汪嘉伟、李宁等名将都得到过他的治疗。不仅是国内运动员,外国选手也常受惠泽。一次有位罗马尼亚体操运动员腿部受伤,他们的队医诊断为骨折,给打上了石膏。陈正韶凭借多年的经验,大胆断定不是骨折,让他拆了石膏,通过手法治疗,这名选手很快重返赛场。还有一回,一名排球裁判从高高的裁判椅上跌落,摔伤了脚,他指名道姓请中国医生医治,正所谓医学没有国界。
  跟队时间长了,陈正韶不仅医术日进,还学会了为球队“帮忙”的场外招。那还是施拉普纳带队期间,中国足球队在广岛进行一场激战,主裁判执法严重不公,形势对我方十分不利。陈正韶在场下气得满脸通红,如何上去“捣捣乱”,分散一下裁判注意力呢?不一会儿,机会来了。队员朱波在中圈附近受伤倒地,早有准备的陈正韶不等裁判示意,像离弦之箭冲了上去。体育评论员宋世雄一直想找机会夸夸陈正韶,这下也来了灵感,张口评论道:看!我们的队医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来抢救伤者,他们是多么的敬业。裁判火了,抓起冷却剂就往场外扔,见陈正韶还“赖着”不走,毫不客气地掏出了红牌。见过给教练员出红牌的,还没见过给队医出红牌的。赛后,有记者打趣地问施拉普纳:吃了红牌的队医下一场是否要被停赛呢?
  陈正韶心地善良,被他解除痛苦的病人有农民、工人、学生还有不少外国朋友,他的大徒弟就是一名地道的农民,病好后铁了心拜陈大夫为师。陈正韶常谦虚地说:自己的医术谈不上气功,也不是按摩,只是多年总结出的一套医学手法。如今自己年事已高,精力和体力不如从前,抓紧培养后辈力量,把这份技能发扬下去是他最大心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