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家庭教育 |
参加查理同学的生日派对
早餐,外公煲的绿豆稀饭不吃,红豆稀饭说是巧克力稀饭也不感兴趣(爸妈不给他吃巧克力、糖果);外婆做的包子、千层饼、咸菜饼、烙盒子等一慨拒绝。要吃超市买来的面包圈donut(唐纳滋、多拿滋、冬甩、多甩、doughnut,就是用面粉、砂糖、奶油和鸡蛋混合后油炸,中间是圆洞,或加料的甜食)或汉堡。这两样假博克是尝试一下的欲望都没有,一样太甜,一样中间夹的牛肉还不知是几成熟呢。
至于正餐,愿吃的中式菜也有限。而且一日三餐都要同时喝饮料,笔者不同意,但外婆却说要尊重他的生活习惯。对于不吃蔬菜,更是说要拿来打,外婆又说,在美国打孩子是犯法的。笔者没辙,晕!
最喜欢吃的是比萨pizza,一听到吃比萨立马手舞足蹈。有趣的是吃的中间会不时地两手互相拍一下,好象要把手上的灰尘打掉。这一动作挺美国化,挺好笑的,而国内的孩子是没有这一动作的,就象西方人喜欢耸肩膀一样(比萨、汉堡、麦当劳等,都用手拿着吃,不能用刀、叉、筷子)。
小外孙也精明得很,邻居夸他漂亮聪明灵活,倒不知她在哪里看到小家伙爬高爬低,身手老练。荡秋千没的说,不用人推会越荡越高,幼儿园老师教的,诀窍是荡到最远处双脚尽量前伸,而最低处双脚尽量后缩。外出乘巴士要跟外婆坐在一起;电脑玩不转晓得找外公;外婆生气声称不管他了,他会妥协要外婆管,要外婆拥抱、和好。
五、六岁的孩子汉语词汇有限,要吃要喝讲不来就讲英语,而我们又听不懂,只好把他抱到冰箱跟前,让他自己找,实在不行就打电话问他爸。随着年龄增长、英语词汇增多,华人孩子普遍会远离汉语,因为没有汉语环境,就象我们没有英语环境。为此,父母把他送进双语班,下午两点半放学后又送到中文学校,还颇有效果。中秋节老师讲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拿回用橡皮泥做的月亮蛋糕(月饼),说不能吃的;春节前又拿回红包,说年三十里面要放真的钱;元霄节还着唐装,表演了中国传统喜庆腰鼓呢。
两个小可爱
元霄节表演“喜庆腰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