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诱导启发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尔藏,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出自《学记》,意为优秀的教师可以使学生产生自觉循着教师引导的方向学习,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教学互动起来。实践出真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给予重视,课堂实践重点在于教师启发诱导,因机设教,在于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带动学生使教与学过程互动起来,也就是活跃的课堂。灵动快乐的互动往往使学生与教师都感到愉悦。孔子在教育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学生掌握知识,形成道德观念,是一个积极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中十分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他有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按照朱熹的注解:“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大概含义就是,学生对某个问题积极思考,在他还没有完全想通的时候教师应该给予诱导;当学生对问题思考到已经有所得,但未能清楚的表达出来时,应给予引发。同时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强调教学中学生的主动积极思考对于获得新知的重要性。孔子曾说过:“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大概含义就是:对于一个遇事不问怎么办的人,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了。遇到问题就问怎么办的学生,意味着学生在自己动脑筋思考问题。如何让学生思考问题便是教师在启发诱导上需要下功力的所在了。
二、适时设教
孔子曾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这段话表现在教学上,体现了教者要掌握学生心理状态,适时施教。当然,上述这段话同时也适用于更广阔的领域。就适时施教而言,掌握学生的习得程度水平,尤其重要。做到适时设教可以更好去施行引导启发教学,其效果也会更好。孔子弟子中最好学的颜渊曾深有体会地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出自《论语·子罕》篇,这段是颜渊的感叹,对于孔子对他的启发诱导使他感叹,欲罢不能。孔子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同时诱导启发的功力也相当罕见。反之,若启发诱导不得时机,则会事倍功半。“若教而不愤而启,不悱而发,喋喋然徒劳而无益也。”因此,启发诱导需要等到学生“自怀愤恨以不宁”的状态,教师才予以教诲,要到学生有“若知若不知之机”,教师才予以开导。孔子的启发诱导教学思想在《学记》中得到继承和发展。《学记》的作者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上述论述大意为教师教授学生时要积极引导,但不要硬牵着学生走,这样学起来会和谐;教师要督促学生,但不要强制和压抑,这样学起来自然会易,顺利;教师“开而弗达”即为学生开启智慧之门,但不要将知识完全塞给学生,要留余地,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这样才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只有在教师过程中使学生达到“和”、“易”、“以思”的状态,才可以说是达到了诱导启发的效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