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原理的企业实践
(2009-03-16 13:12:03)
标签:
科学管理原理工长泰勒财经 |
分类: 案例分享 |
1、进行工人工作的专门研究,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师傅带徒弟,工艺无法标准化的问题。
2、科学甄选,因岗设人,解决工人随便安排,不能将有限的劳动力按照其特点进行有效使用的问题。
3、强调管理层与工人的合作,双方的密切合作是改善劳动效率的一个重要辅助条件。
4、强调管理层和工人的分工,各司其职,管理层需要服务好工人,给与必要的帮助,才能使得工厂的劳动效率提高。(这一点有点我们现在讲的以人为本的感觉)
1.作业管理。这是科学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它可分为:
(1)为作业挑选“第一流的工人”。只有不会打仗的将军,没有不会打仗的士兵,其主要思想就是没有不能用的人,只有不会用人的人,根据每个工人的特点进行人员工作的安排,为各个岗位找到合适的人才,才能够激发出岗位绩效来。这有点像我们千里马用来耕地不如牛的说法,关注人的特质,专长,认识到人才的差异,这对于我们其他类别的管理来讲依旧适用。
(2)实行工作定额制,也就是我们现在很流行的说法目标管理或者任务管理。目标管理,对每一天的工作者所需要完成的事情进行规划和分配,而不是没有目标的瞎干,这对于劳资双方都很重要。而目标的设定,应该遵循科学的原理来生成,比如生产目标,是通过观察中等偏上的工人的生产过程来确定,这个定额还要保证员工能够身体健康,有信心达成。用我们的话说,这个目标应该是努一努够得着的,而且不能是不用努力就可以达到的。
(3)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工作时间分析、动作分析、工艺标准化等。现代大生产已经将他的这种思想发挥到了极致,采用科学的方法能够对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劳动和休息的时间进行合理的搭配,同时对机器安排和作业环境等进行改进,消除各种不合理的因素,把最好的因素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标准的作业条件是一个现代化企业基本的要求。在科学管理的情况下,要用科学知识代替个人经验,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实行工具标准化、操作标准化、劳动动作标准化等标准化管理。只有实行标准化,才能使工人使用更有效的工具,采用更有效的工作方法,从而达到最大的劳动生产率。我们企业内目前流行的工艺标准,关键点控制,岗位操作说明书等文件,还有ISO系列管理体系,都是这种思想的具体应用。好不夸张的讲,通过标准作业和分工,劳动者完成一件复杂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大幅度的降低了,这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否则我们要找到一个合格的工作者将会是一件很难已完成的任务。
(4) 实行激励性的工资制度。即首先做到同工同酬,再者考虑多劳多得。它包括三部分:①通过工时研究进行观察和分析,以确定“工资率”即工资标准。就是计件工资中在定额状态下,工人可以获得的工资额度 ②差别计件工资制,即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定额而采用不同的工资率,如果工人达到或超过定额,就按高的工资率付给报酬,以表示鼓励;如果工人的生产没有达到定额,就将全部工作量按低的工资率付给,并发给一张黄色的工票以示警告,如不改进就将被解雇。③及时发放酬金,即酬金必须及时地在工作完成后立即颁发。这样做就能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是克服工人“磨洋工”的 现象。我们在组织行为学中已经了解到了工资这个东西叫保健因素,其只能消除不满,却不能创造满意,所以在实施激励性的计件工资制度的时候,还应该综合使用其他的手段对员工进行激励,才可以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没有钱是不行的,可是光靠钱那也是没戏地。
2.组织管理。
(1)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取代传统的凭经验工作的方法。这体现了分工协作的管理观点,通过让管理层承担更多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职能,服务好一线工作人员,来激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毋庸置疑,是一大突破,使得劳动生产率的管理由个人转向了组织,为流水线作业等后续的大机器生产奠定了基础。试问,如果说每个工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干活,那么流水线作业怎能开展呢?现在流行的精义生产管理等更加不可能了。
(2) 职能工长制。这是根据工人的具体操作过程,进一步对分工进行细化而形成的。比如一个食品工厂,对工人的培训和指导就事实上分成了很多职能工长,有质量监督,成品检验,工艺检查,员工培训,生产调度等等。虽然我们没有在使用工长这个名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正在使用这样的分工原则,来进行公司的管理。甚至于很多公司的营运部门,不也是在由原来的单一直线结构,变成了职能矩阵结构么?这其实也是一种职能工长制,一个员工,收到来自各个职能部门的信息和指导,顺利完成自己的工作。
彩虹榴莲
2009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