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是清代文人蘅塘退士(1711—1778,安徽人),于乾隆年间辑成。自唐朝以后,唐诗的选集多达上百种。之前,有宋代《千家诗》曾风靡南北,而影响最大的非《唐诗三百首》莫属。当时作为家塾课本,是为儿童学习唐诗提供的教材。只是遗憾没有收入脍炙人口的《悯农》诗。
常听一些资深诗人们说,崔颢《黄鹤楼》是“前半首古风,后半首律诗”: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不是律诗;孟浩然《春晓》、李白《静夜思》都是古风……。
清代《唐诗三百首》与当代某些教条诗人的律诗概念是有差异的。
据统计,《唐诗三百首》至少有40多首放在绝句、律诗栏目中。这些好诗,却被当代一些“知正不知变”的诗家,认为是“不合格品”:
一、五律(20首)
1、常建《破山寺后禅院》129页;2、李白《赠孟浩然》131页;3、李白《夜泊牛住怀古》135页;4、杜甫《春宿左省》138页;5、杜甫《天末怀李白》141页;6、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142页;7、王维《归嵩山作》148页;8、王维《送梓州李使君》152页;9、王维《终南别业》154页;10、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156页;11、孟浩然《岁暮归南山》158页;12、孟浩然《归故人庄》159页;13—20 略。
二、七律(7首)
1、崔颢《黄鹤楼》201页;2、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06页;
3、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209页;4、王维《积雨辋川庄作》211页;
5、杜甫《咏怀古之二》222页;6、钱起《赠阙下裴舍人》229页;
7、元稹《遣悲怀之二》237页。
三、五绝(12首)
1、王维《鹿柴》255页;2、祖咏《终南山望余雪》261页;3、孟浩然《春晓》263页;
4、李白《夜静思》264页;5、李白《怨情》265;6、刘长卿《弹琴》269;
7、韦应物《秋夜寄丘员外》271;8、王建《新嫁娘》273;9、全德舆《玉体台》274页;10、柳宗元《江雪》275页;11、白居易《问刘十九》277页;12、贾岛《寻隐者不遇》280页。
四、七绝(2首)
1、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298页;2、杜牧《赠别》325页。
古诗发展到唐代,各种诗体已集之大全。清代就把唐代称之为格律诗的作品,统统收入进去。大致有下列几类:
一是,对式律绝没有相粘一说。如“松下问童子……”,“春眠不觉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二是,粘对位置随意。只要各个句子都是律句,就叫律诗。如“三日入厨下……”;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属前四句为对式绝句;后四句为粘式绝句,前后两绝句之间也相对。
杜甫的《咏怀古之一》和钱起的《赠阙下裴舍人》均属前对式绝;后粘式绝,前后之间相粘。
这类诗若改成标准律诗,那需要诗家的高超基本功。
三是,有个别字违律。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本诗属于
“‘人’[古阳平音]代仄”);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诗属“对对粘”式绝句。倘若改成“地蒙霜”、“举目望”就是标准绝句了。
四是,有“四六违律大拗,对句前位救”诗。如“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出句“鹤”仄拗,对句“黄”平救。
五是有“以三平脚救三仄脚”诗。如“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颇,古入声字);“……不复返,……空悠悠”。
六是有“……平仄仄” 和 “……仄平平”,“倒数二、三字”换位成:
“……仄平仄” 和
“……平仄平”。
如“正是江南好风景(仄仄平平仄平仄)”、“八月湖水平(仄仄平仄平)”。
七是,有的诗人——如王维——在诗中兼用各种拗救技巧,常把一些读者和诗刊编辑,整蒙喽。